第六章 毒杀亲子的胡太后(第6/9页)

继冯太后之后,又一个女人登上北朝的历史舞台。胡充华称朕,文武大臣上书一律称陛下,北魏进入长达十年之久的胡太后专政时期。胡太后任用父亲胡国珍和崔光、侯刚、刘腾等为她掌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执政,拉拢皇族势力,亲王元雍、元澄、元怿、元怀皆掌大权。胡太后收买人心,昭雪积冤,北魏政局慢慢变得平静宁和。

南北朝离不开战争,豪夺不成,便巧取。萧衍的浮山堰合拢,巨大的堤坝拦住滚滚的淮河水。淮水漫出河岸,两岸数百里土地一片汪洋,北魏淮南重镇寿阳城浸泡在大水之中。北朝女主要与南朝圣主展开一番较量了。

浮山堰

浮山堰是伟大的,因为它开创了一项奇迹,拦截淮河;浮山堰是可耻的,因为它为战争而建造,夺去无数人的生命和巨大的财富。

浮山堰应该是当时世界最长的堤坝,全长九里,约3600米。现在的三峡大坝不过2309米。浮山堰和三峡工程没有可比性,后者造福万民,前者却是杀人的利器。不可否认的是,浮山堰是一个奇妙的构思。

人类的许多奇思妙想往往萌发于刹那间的火花。北魏将领王足投降南朝路过寿阳,当时江淮大雨,河水泛滥,大水灌入城中淹没房屋,只差两块木板的距离城墙也被淹没。

骤雨不能长久,只要河道疏通,大水不日便会消退。王足来到南京,劝说梁武帝萧衍堵塞淮河,水淹寿阳。王足只是说了他的想法,作为投降异国献上的礼物,萧衍为它倾注全部的热情。

钟离大战,梁军一举挫败魏军南下企图,却无法拿下北魏淮南重镇寿阳。基于守江必守淮的战略思想,萧衍面对魏国钉入淮南的钉子如鲠在喉。强攻、智取,萧衍无所不用其极,均被寿阳守将李崇化解。

李崇是献文帝生母李氏的侄子,时称“卧虎”。诸葛亮号“卧龙”,可见此人之不凡。萧衍使出反间计,封李崇为车骑大将军,他所有的儿子一律封侯。宣武帝元恪愣是不上当。大水淹寿阳,李崇端坐城头宁愿淹死不肯离开寿阳一步。

大水消退,那是因为有河流。我把淮河堵上,看你走也不走。萧衍兴奋起来,着手商议淮河筑坝。

韦睿曾经堰肥水淹合肥,可肥水不过是条支流,淮河那是仅次于长江黄河的大河,堵塞淮河,谈何容易,这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

伟大构想的实现都是艰难曲折的,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萧衍相信这条真理,派出两名水利工程学者去实地勘探,其中一人是中国历史著名科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暅,祖暅本身也是一名科学家。两人实地调研一番,回来向萧衍汇报:“淮水中沙土松软流动不坚实,工程无法完成。”

萧衍成功之处在于自信,失败之处亦在于自信。他不相信科学家,相信自己。人定胜天,有什么办不到的。筑!

朝廷动用二十万军队及劳工开始兴建大坝,以康绚为水利总指挥。康绚是今新疆人,康居国后人,自打襄阳起兵就跟随萧衍,是个萧梁王朝的老人。工程南起浮山,北至潼河山,采取从两岸向河内投土石,逐渐推进,至河中合拢的办法。

起初工程很顺利,公元514年秋天动工,第二年春天建成。施工季节选在冬季,因为水流小,然而正是因为水浅,根基打得不结实。春水一生,一夜风雨,大坝垮掉了。验证两位科学家说过的话,淮河沙土松软打不牢地基。

失败了,所有的人均持怀疑态度。萧衍顶住巨大的压力,坚信理想之正确。失败是成功之母,再来一次。

责任不能由自己背,萧衍怪罪于淮河中的蛟龙,说是蛟龙做崇、使坏。你挡住人家的去路,人家清理你的坝。蛟龙畏铁,龙头有铁硬吗?这一次萧衍冶炼数千万斤铁。大炼钢铁,家里有铁都要拿出来炼。说是沉入河底,以镇蛟龙。萧衍没那么蠢,那是打河基用的。

铁毕竟少,加之表面光滑,土石覆不牢靠,大坝仍旧无法建成。人类的创意无穷尽,有人建议用大树做成井状的木栏圈,中间填满石块,然后填土。办法确实好。人们砍伐树木,担土运石。沿淮百里之地光秃秃一片,一块石头、一棵树看不到,全部抛进淮河之中。

吸取上次筑坝的教训,此次夏季修筑。工程浩大,工作艰苦,挑担的民工肩膀磨烂。夏季疫病流行,工地上死尸相连,苍蝇蚊子蛆虫漫天遍地,鸣叫声不分昼夜。秋去冬来,淮河迎来少见的寒冬,由于缺乏御寒衣被,民工冻死者十之七八。

梁国的筑坝工程惊坏北魏胡太后,不断派出魏军进攻浮山堰,康绚击败魏军。魏国钦差大臣李平督率李崇、崔亮、萧宝夤等水陆军队猛攻硖石。硖石城破,眼见魏国大军杀到浮山堰。谁知魏军将领发生内讧,崔亮不服李平和李崇,私自以病重为由回洛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