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毒杀亲子的胡太后(第4/9页)

从孝文帝迁都洛阳,直到宣武帝元恪去世,两位皇帝二十年间只有一位皇子顺利地活着长大成人,就是胡氏所生的那个男孩。为什么高皇后没有搞掉这对母子呢?

高氏荣登皇后宝座的同时胡氏怀孕,这是宣武帝元恪仅有的风流,以后再难亲近女人。高皇后兴奋过头,忽视了胡氏。也难怪,胡氏当时仅仅是一名低等世妇。孩子出世,男孩!魏国后宫弥漫着各种各样的情绪。胡氏开心,元恪兴奋,高皇后忌妒,嫔妃们幸灾乐祸,和胡氏亲近的姐妹紧张。

元恪兴奋之余保持着高度警惕,前两个男孩死得不明不白,凭宫中的医疗条件难道保不住两个孩子的命?人死不能复生,死就死了,如果继续死下去,那我元恪就是个白痴。元恪给孩子起名元诩,亲自挑选乳母,挑选护卫,把小婴儿单独养在一座宫里。这座宫就是禁地,除了皇帝本人,谁也不准去,无论皇后、嫔妃,包括孩子生母胡氏,一律严禁进入。

为褒奖胡氏生儿子的功劳,胡氏升一级,晋位充华嫔。我们可以叫这位胡氏为胡充华了。

高皇后愁眉不展,自己不争气,不会生男孩。皇帝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早早晚晚立为太子。太子做皇帝,胡充华将是后宫主人,自己怎么办?高皇后突然想到她的前辈冯太后。她明白了,为什么献文帝的生母李贵人被赐死,为什么孝文帝的生母李夫人被赐死。只要她们活着,冯太后无法掌握后宫,更无法执政。

“子贵母死”,我们大魏的开国皇帝太英明。高皇后笑了。如果她能生下男孩,指定痛恨这条残酷的制度和那个野蛮的疯子。真理的差别就在于从哪个角度去理解。

元诩顺利长到三岁即被立为太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子贵母死”这条铁打的制度突然失灵。生性沉默不喜张扬、略显柔弱的宣武帝元恪竟然一举废除道武帝拓跋珪亲手制定,实行104年的子贵母死的律令。

倒非胡充华的美貌和床技让元恪神魂颠倒,因为他不是好色之人。宣武帝元恪似乎认为让高家权势继续膨胀,不利于新皇帝执政,宫中有个制约是好事,故而不肯杀死胡充华。胡充华逃过一劫。

高皇后目瞪口呆,这一切只能怪高氏家族过于嚣张,做事太绝,得罪人太多。元恪重用外戚高家,本意平衡皇族与元老大臣势力。国舅高肇掌权之后,诬蔑六皇叔北海王元详及皇帝宠臣赵修、茹皓谋反;暗杀谋反被擒的四皇弟京兆王元愉;最可恨诬告深得人望的五皇叔彭城王元勰谋反。这位孝文帝死后不肯做辅臣的贤王元勰临死前大呼道:“冤哉皇天!忠而见杀!”元勰妃子李氏,拊尸号啕大哭,咒骂道:“高肇枉理杀人,天道有灵,汝还当恶死。”任城王元澄甚至逼得整天喝得烂醉,疯疯癫癫。亲王们一个个躲家里深入简出,不敢参与朝政。

李氏是李冲的女儿,皇族与鲜卑贵族和门阀士族多是姻亲。高肇为元恪排除皇族势力得罪一大批人。他与侄女阴谋害死于皇后,虽然做得天衣无缝,世人仍是众说纷纭。于氏家族与高家结成血海深仇。

“子贵母死”政策的终结,与其说是元恪废除,不如说是朝野压力。权贵们不肯再让高家独揽大权。高皇后想母养元诩,门都没有。众人摩拳擦掌,憋着一口气,新皇帝一上台,你高家就完蛋。胡充华沾了光,凭胡家那点家底能翻北魏国的天?

政变

若想扳倒高肇,只有后台垮掉。这不需要等多久,因为宣武帝元恪的身体实在糟糕透顶。北魏诸帝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和他们早婚有很大关系,道武帝拓跋珪十五岁生明元帝拓跋嗣;景穆太子拓跋晃十三岁生文成帝拓跋浚;拓跋浚十五岁生献文帝拓跋弘;而拓跋弘十三岁生孝文帝拓跋宏。元恪27岁生元诩,但之前已经有过两个夭折的皇子。

圣体欠安是满朝文武俱知的事情。公元514年,南朝益州两名将领叛逃到魏国,共劝元恪伐蜀,愿为向导。元恪心动,就魏军统帅征求群臣意见。大伙建议出奇的一致,非司徒高肇不可。高肇的仇人希望他离开洛阳,高肇的亲党希望他借伐蜀之际树立威信。

高肇出自蛮夷之地高句丽,靠裙带关系一步登天,由平民跻身朝廷,直接干到副总理,进而做总理。虽大权在握,可人们瞧不起,高肇渴望建立军功,一口答应下来。

十五万魏军浩浩荡荡杀奔成都。大军出后不过短短三个月,宣武帝元恪病死。死得仓促,竟然没来得及安排辅政大臣,太子元诩六岁。

夜,漆黑。元恪的灵魂刚刚离开他的肉体,阴谋家们迅速行动起来。

只有几个人知道皇帝去世,卫尉、左卫将军于忠,右卫将军侯刚,太子詹事王显,大长秋卿刘腾,中常侍孙伏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