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阿甘一样的人(第9/14页)

于是当阎锡山正式提出,要黄绍竑统一指挥娘子关守军时,他开始犹豫了,并推荐孙连仲充任。

要说打仗,孙连仲绝没问题,当年老西北军中的“韩石二孙”之一,没点狠劲儿是进不了排行榜的。但是中国人排兵布阵,不能光看场内,还得把诸多场外因素加进去。

孙连仲虽然如今也算中央军了,却是中央军中的杂牌,从其出身和资历来看,与川陕两军的那些头头脑脑也差不太多,人家如果对你不服气,这就比较难指挥。

理也是这个理,当初大家都是穿的开裆裤,干吗如今我非得听你的。

阎锡山对黄绍竑说,还是你来最合适,堂堂中央一品大员,二战区副司令长官,谁敢不服你。

黄绍竑想想也是。

自己早就有靠打仗来挽回声名的念头,眼前可不就是一个大好机会,虽然部队不行,但如果运气不错,偏偏还打好了,这不正说明你有一手吗?

那行,不过你得把孙连仲派给我做预备队。

救命

 

此前孙连仲已经去了忻口战场。在得到阎锡山同意,把孙连仲转拨到自己麾下后,黄绍竑这才打马向娘子关驰去。

真正履任后,他才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得多。

娘子关左翼是陕军冯钦哉,但是黄绍竑很难跟他取得联系,因为冯钦哉压根就没有架无线电台,你嘟嘟地发多少电波过去,只是有去无回。

当然不是说冯钦哉连个电台都买不起,他有,可是不用,主要还是怕上面一个指令下来,分他的兵。

黄绍竑无可奈何,不得不叹服这姓冯的真是老油条一个,都这种时候了,仍然还会跟自己玩儿花枪。

不过话又说回来,你还不能治冯钦哉的罪,毕竟他还在左翼守着。让人更为瞠目的是,冯某的运气好得出奇,娘子关一战从头至尾,日军就没有打过左翼的主意。

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当时日军的谍报特工技术是很牛的,在淞沪战场上,中国军队的电报经常被其截获并破译。或许正是由于冯钦哉不用无线电台,所以使日军始终不明这方面的虚实,从而不敢轻举妄动,也未可知。若果真如此,算是瞎撞给撞上了。

龙山师团没有往左翼去,他是直奔娘子关正面而来的。

黄绍竑所能依恃的,是杨虎城的陕军,当家战将为赵寿山。

赵寿山的部队是杨虎城的直属师。他守娘子关正面,却没有把陕军主力放在关口上,而是置重兵于关口之外的雪花山。道理也很简单,如此可构成两线阵地,雪花山守住了,娘子关便守住了,雪花山如果不保,娘子关仍可坚持。

在忻口战场上,陕军便以勇著称,连娃娃兵都敢跟鬼子拼刺刀,赵寿山既是杨虎城的亲兵部队,自然更是硬汉一个,黄绍竑每次打电话给他,回复都是同样三个字:守得住。

在连日进攻娘子关正面无效后,龙山师团改变主攻方向,将其师团主力转向正面与右翼的结合部。

二者相交的地方,往往最为薄弱。这个最薄弱的地方,叫做旧关。

旧关其实也是娘子关,不过后来退居二线了,可以称为“老娘子关”。

老娘子关离黄绍竑的指挥部,仅仅三四十里路,一个不好,日军是完全可以在突破之后,将你的老巢都连锅端掉的。

果然,龙山师团很快就从这里撕开口子,而且缺口越拉越大。

等到第二天早上,黄绍竑醒来一看,日军竟然已经逼近指挥所的后山了。

黄绍竑赤手空拳一个,身边只有一些卫士,连自卫都勉强,哪有什么防御能力。

他赶紧找预备队,这个预备队,就是他跟阎锡山要来的孙连仲。

 

上写“雪国耻”三字的娘子关

可要命的是,孙连仲的大部队这时候还没有完全调过来,仅有一个旅在车站上待命,而这个旅根本还不知道自己要待的是什么“命”。

黄绍竑赶紧打电话过去:别等了,你们要待的,就是我黄某的命,快来救命吧。

按照指挥程序,应该是黄绍竑命令孙连仲,孙连仲再指挥下面的旅,黄绍竑这是跳过程序,“越级指挥”了。

该旅赶过来后,总算在最后一刻把日军挡住,也真算是救了黄绍竑一命。

要堵住缺口,光靠一个旅肯定不行,黄绍竑又让赵寿山抽出兵力,向旧关反击。未料旧关的日军越聚越多,赵寿山一个不留神,不但没能解旧关之困,反而还把自己扼守的雪花山给丢了。

这是何苦来呢。失了雪花山,赵寿山再也不敢分神,全力去守娘子关正面要紧。

赵寿山一走,剩下来的那个旅更加吃不消,所设阵地亦被龙山师团冲破。

这个时候,孙连仲亲自赶到,可他随身只带了一个特务营,随后,那个不架无线电台的冯钦哉也赶来了,而这位老兄带来的,竟然也只有一个营,两两相加,不过两个营,不仅没能堵住缺口,反而都被龙山师团围在了娘子关车站里,你说晦气不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