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阿甘一样的人(第8/14页)

板垣扛不住了,遂从红沟以北撤回南怀化。

到10月底,双方攻守再次处于平衡,而这种久攻不克的情况,最吃亏的显然还是板垣。

他开始大批焚烧尸体,撤退伤员,种种迹象表明,日本“钢军”难以坚持,只消陈长捷再发动一次新的大反击,就可以将其从南怀化驱逐出去。

看到板垣如此乏力,香月迫不得已,又从华北方面军中继续抽调援军,以支援忻口战场。

板垣可以增兵,陈长捷却不能,北上的川军去了娘子关,所以他只能暂时放弃反击计划,但饶是如此,仍能与板垣形成相持局面。

就在此时,娘子关一线却再次出现了问题。

 

板垣师团战后举办的慰灵祭,可见当时伤亡之重

政略之才

 

负责镇守娘子关的是黄绍竑。

黄绍竑,广西容县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新桂系三巨头之一。

三巨头之中,李宗仁有主将之才,白崇禧在参谋上颇有高见,与前两位相比较,黄绍竑也能打仗,但他更突出的特长和兴趣不是军事,而是政略,这在长城抗战时就表现出来了。

当时孙殿英也在长城一线据守,由于他的部队多为绿林出身,纪律很坏,沿途不是偷就是抢,惹得民间怨声四起。渐渐地,就有人说孙殿英早就通了敌,跟日伪有勾结。

何应钦听到传言后,马上命令扣发孙殿英的军饷和给养。黄绍竑认为

如此做法操之过急,万一传言不确,就等于把孙殿英推到日伪那边去了,最后还得用一支部队专门去对付他。

于是他决定亲自去见孙殿英,一探虚实。

去了之后,听孙殿英唠唠叨叨说了一大通,但黄绍竑通过一句话就判明其绝无通敌之意。

孙殿英说,我怎么可能投靠日伪呢,要知道,我可是把溥仪的祖坟都给挖了。现在他正做着伪满的“执政”,我就是有这心去投他,他会容得下我吗,我这不是把自家脑袋往刀口上送吗?

这句话让黄绍竑得到了他最需要的答案:与溥仪结下的这个天大梁子,正是孙殿英不可能通敌的最大软肋。

黄绍竑当即宣布,补发孙殿英钱粮,但他同时又趁势扩大后者的防区,而孙殿英还不敢说一个不字——你自己都承认了,走伪满的路是自掘坟墓,不好好干的话,断了你的口粮,你就只有等死一途。

那次走访可谓黄绍竑生平的得意之笔,不仅一举摆平孙殿英,更重要的是通过防区调整,使傅作义得以抽出,这才有了后来的牛栏山阻击战。

 

黄绍竑以政略见长,却在镇守娘子关

当初为了支援太原会战,蒋介石四处征调大将至山西。除了卫立煌之外,他还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在平型关战役之前曾派到山西去探风的黄绍竑。

黄绍竑虽以政略见长,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就不会打仗。可是以往他在这方面给人的印象太深了,就在被蒋介石委任为作战部部长时,陈诚还来电,说黄某“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言下之意,这位在饭桌上凑合的,就不要到战场上来瞎搅和了。

陈诚这么说并非造谣,他是有所指的。“内战”者,当然是指以往的蒋介石、桂系军阀相争,“外战”云云,则大半说的是以前黄绍竑与何应钦搭档指挥的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确实是黄绍竑的一块难消之痛。战役输了,人家不会说客观的赢面本来就不大,也不会细细分析,考虑你黄绍竑当时负责的其实是政略这一块,干的是政委的活,军事全系何应钦指挥。

人们只会在背后指指点点,说谁不是,最后仗没打赢,还弄了个屈辱的城下之盟出来。

黄绍竑嘴上不说,心里却一直憋着这口气,加上作战部虽有“作战”之名,本身却不属军事指挥的中枢机构,只是转接命令而已,不像白崇禧那样能直接参襄最高军务,干起来有时很不得劲。

蒋有要求,黄也正有需求,于是一拍即合,后者走马上任,到山西当了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成了阎锡山的临时副手。

阎锡山分配给黄绍竑的活,是让他去考察一下娘子关。虽然一开始并没好意思直接提,说你得帮我守住那关口,其实意思已经在里面了。

黄绍竑看完以后却心里一凉。

在新桂系中,论打仗,他的名气虽远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但也和李、白一样,从小上陆军小学,一路学的都是如何打仗,内战打过不少,所以绝不是一个生手。

与忻口战场相比,娘子关守军称得上是兵少将寡,可供调遣的部队很少,而且全都一个萝卜一个坑,排在一百二十里宽的第一线,后面连个预备队都没有,倘若日军捅破一处,全线都会崩溃,这如何能让人心里踏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