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17/28页)

就这样,前秦军队瞬间崩溃,晋军趁胜追击。秦军被自己人踏死的不计其数,尸横遍野,淝水都被堵塞不流。苻坚也被流矢射中,狼狈而逃。

八万对阵一百万的淝水之战,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结束了。晋军的胜利,实在来得侥幸、来得莫名其妙,是战争史上不可复制的奇迹般的案例。只能说,这仗打的,实在有赖神助!

战报传来,谢安正在和人下棋。看完战报,谢安顺手放在一边,神色如常,继续下棋。大家都焦急地问战况如何,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

小儿辈遂已破贼。(《晋书·谢安传》)

但是当他下完棋,回房休息时,因为实在太高兴了,忘记了还有门槛,脚下木屐的屐齿被碰断都浑然不觉。可见他的淡定、他超然物外的道家修养,也是强行装出来的,所以《晋书·谢安传》接着说了一句:

其矫情镇物如此。(《晋书·谢安传》)

但是不管如何,这场大战是胜利了,东晋得以保全。谢安临阵不乱、淡定从容的神采风度,名震朝野,流芳千古。

淝水之战,为谢家带来无限荣光。谢安晋封为庐陵郡公,谢石封为南康郡公,谢玄封康乐县公,谢安之子谢琰封望蔡公。一门四公,谢氏家族臻于鼎盛,成为南渡士族中,仅次于琅琊王氏的第二大贵族。

而淝水战却成了苻坚的大败笔,几乎是在眨眼之间,前秦帝国四分五裂,各民族纷纷叛变独立,北方又陷入多政权并立的混乱时代。

385年八月,苻坚在五将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被羌人姚苌俘虏,进而遇害于新平佛寺(今彬县南静光寺)内,享年48岁。

最后的风流

桓子野得知是王徽之,于是下马入船,

坐在马扎上,吹了一首曲子。

吹毕离开,主宾没有相交一言。

桓子野走后,王徽之沉浸在曲子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首笛子曲,后来被改编为古琴曲、古筝曲、洞箫曲,被各种乐器演奏。

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作《梅花三弄》。

不烂的舌头

苻坚虽然是氐人,属于少数民族,但是对中国文化格局的形成,却至为重要。

中国传统思想,以“佛”“儒”“道”三家影响最大。儒家、道家都源于本土,而佛教则是外来文明。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在魏晋时期迅速发展,最终沁入中国人骨子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想要融入中国,那么佛经翻译就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或许大家并不知道,我们今天非常熟悉、时常阅读、深入人心的一些佛教经典——诸如《金刚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妙法莲华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最常见的版本,都和苻坚有关。

382年,淝水之战前,苻坚命大将吕光前往西域攻打龟兹,完成一件特殊的使命。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君主大都笃信佛教,苻坚就是其中之一。当他听闻西域龟兹有个国宝级高僧时,就迫不及待想把他接到自己身边聆听教诲。

他对部将吕光说:“打龟兹,并不是贪恋那儿的土地,而是因为那里有得道高人。听说那儿有个叫鸠摩罗什的高僧,非常了不起,你给咱跑一趟,打下龟兹,用快马把他给我送回来!”

这个鸠摩罗什,就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

为了一位高僧而发兵攻打一个国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苻坚的向佛之心,也于此可见。

龟兹是个小国家,很快就被干掉。但吕光是个武夫,觉得年轻的鸠摩罗什并没什么特殊之处。如同大多数人一样,吕光觉得,你三十来岁,能有多大本事啊?所以就百般戏弄鸠摩罗什,甚至灌醉他,逼他同表妹龟兹公主成婚。就这样,鸠摩罗什被逼破戒。

吕光还让鸠摩罗什骑牛、骑烈马,想把他摔下来。但鸠摩罗什忍辱负重,没有一句怨言。后来,吕光玩腻了,也觉得不好意思,只好罢手。

回军途中,吕光听闻苻坚在淝水之战吃了大败仗,遂在甘肃凉州据地为王,建立后凉政权。鸠摩罗什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潜心学习汉语,直至精通圆熟,为以后弘法传教做准备。

401年,为延请鸠摩罗什弘法传教,后秦君主姚兴(姚苌之子)又发重兵,大败后凉,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并奉为国师。此时的鸠摩罗什,已从三十多岁的青年衲子,变为五十八岁的黄眉老僧了。

在长安逍遥园和西明阁,鸠摩罗什译经说法、招收弟子,并由国家出面,他组织、主持了三千多人的佛经译场。

他不仅培养了大量佛教人才,更大的贡献,在于翻译佛经。从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开始,至413年圆寂,12年中,他主持译经35部共294卷。他的翻译忠于原文,典义精妙,嘉雅质朴,并纠正了四百年来他人译经之误,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佛教经典,他被后人称为中国四大译经师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