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衣冠南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第14/28页)
谢安隐居东山时期,曾写过一组《与王胡之诗》,是他当时思想的写照。
鲜冰玉凝,遇阳则消。素雪珠丽,洁不崇朝。膏以朗煎,兰由芳凋。
哲人悟之,和任不摽。外不寄傲,内润琼瑶。如彼潜鸿,拂羽雪霄。
这是《与王胡之诗》六首中的一首,大意是:鲜洁的冰像玉一样美,一旦遇上太阳就融化;白雪像珍珠一样晶莹,但是维持不过半天;油灯因为能发光而受到熬煎,兰草因为有香味所以被人采摘。列举了几个例子之后,谢安说,哲人因此而悟出道理:美好就会召来祸患,所以不要轻易显露才华。应该做到外表不嚣张,内在很温润。这样才能像大雁、白鹤一样,翱翔天际,与云为朋。
这首诗,基本就是《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诗歌版,因为有才华,所以会受累,所以不能保全天年,所以要藏锋示拙。
但若真如庄子那样拒绝出仕,谢安就不是谢安了,也就不是中国士大夫的理想了。前面说了,中国士大夫的理想是既不失掉功名利禄,也不被世俗牵累,两头都想要,两头都想好。
谢安虽然隐居,却声名在外,当时甚至有“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的呼声。
最终,谢安还是出仕了。360年,谢安41岁,出任桓温的军中司马,正式踏入官场。
谢安出仕,被很多人讥讽。有人送给桓温一副草药,其中有一味叫作“远志”。桓温拿起来问谢安:“这种药又叫小草,为什么一种药会有两个名字?”
谢安还没有回答,帐下郝隆就应声而答:“隐居不仕就叫远志,出仕以后就是小草。”
谢安知道是讽刺自己,就对郝隆说:“郝参军知识广博,咱们试着辩一次看?”
桓温于是出来打圆场:“郝参军并无恶意。”
郝隆也知道自己辩不过谢安,讨了嘴上便宜,就不再多说了。
谢安出山后第三年,其兄谢万病逝,谢安回家奔丧。不久,朝廷又征招谢安为吴兴太守,接着又征为侍中,升吏部尚书、中护军,一路青云直上。
谢安就是在这时候,和王坦之一起,挫败了桓温篡位阴谋的。
376年(太元元年),小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满14岁,开始亲临朝政。王坦之出京任徐州刺史,这时桓温早已死去,其弟桓冲掌兵权,但却没有丝毫野心。谢安则任中书监、录尚书事,成为实际上的宰辅了。
在他执政的十多年,朝局安稳、百姓富足,江南一派繁荣景象。
不过好景不长。在东晋自足安逸的同时,北方却射来一道贪婪的目光,东晋王朝将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灾难。
苻坚大帝
此刻的北方,在乱哄哄一堆少数民族国家中,出现了一个强悍的政权——前秦。
前秦,是氐人政权。氐人首领蒲洪,因为看了谶书,见上面有“草付为王”的预言,遂改姓“苻”,名为“符洪”。
351年,符洪的儿子苻健脱离后赵统治,自称大单于、大秦天王,建立政权。352年,改称皇帝,国号为“秦”。因为这一时期叫“秦”的国家有好几个,为示区别,就称苻健建立的这个政权为“前秦”。
苻健死后,其子符生是个天生的暴君。对王公大臣说杀就杀,毫无征兆,整个前秦朝廷处于极度惶恐之中。357年,符生的表哥就杀之自代——这位仁兄,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秦大帝苻坚。
在中国历史上数百位君王中,论能力、论胆识、论气魄、论功业,苻坚都是排得上号的,只是由于他是氐人,所以一般人对他了解较少。在民间,关于他的形象,更多来自历史书上的描写,说他骄傲自大、率性轻敌,最终一败涂地。
事实上,远不止此。
苻坚有个号称“功盖诸葛第一人”的大智囊——王猛。王猛是陕西关中人,少年家贫,但是不妨碍他学了一肚子学问,后来隐居华山,名气也遍播四海。
354年,桓温第一次北伐,大军驻扎灞上,王猛布衣求见。桓温请王猛谈一下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就在大庭广众之下,捉着身上的虱子,款款而谈天下事,滔滔不绝。并且一言直入,把桓温心中所想都说了出来。桓温暗自称奇,过了许久慢慢抬头说:“江东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你!”
“扪虱而谈”一词,就出自这里。
桓温希望王猛能随自己一起南渡,王猛知道在满是士族的东晋,自己难有大的作为,就慨然拒绝了。后来苻坚和王猛一见如故,结为生死之交。苻坚即位后,王猛就成了他最重要的助手。
少数民族政权武力强悍,可是最大的问题,就是文明落后,没有法度,所以往往能迅速崛起,却也容易突然崩溃。王猛帮着苻坚一手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制度,整顿吏治,兴办教育,弘扬儒学,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发展经济,很快,前秦超越其他政权,变得无比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