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8/21页)

会写文章的人,分两种:

一种是属于狠琢磨、苦吟型的,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费尽心思谋篇布局,最后不断修改,才出一个满意的作品。汉代流行写赋,一个人写一篇赋往往得好几年时间,张衡的《二京赋》就写了十年,这是写得慢的,慢工出细活。

还有一类,那是天纵奇才,按照陆游的话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都不是人努力刻苦可以学来的,那是纯粹的禀赋。李白就属这类,所以后人称他为“诗仙”,除了说他诗歌有仙气之外,也是形容他这种禀赋不是凡间之物。

客观地说,大多数写文章的都属于前者,当然,大多数写文章的都会自我感觉属于后者。

很幸运,曹植就是后者,是一个绝顶高手、不世奇才。他听完哥哥的要求,心灰意冷,站起身子开始踱步。不知道谁在煮豆子,香味悠悠飘了进来,曹植来了灵感,于是他就吟出了下面这几句: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踱完,诗亦成篇。曹植吟完,已是泪流满面,曹丕和朝中大臣,也大为感动。

豆子被水煮,豆秆在底下烧。同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何必如此苦苦相逼呢?诗巧妙地用豆萁、豆子来比喻兄弟,用烧豆萁煮豆子,来比喻兄弟相逼,本体喻体非常贴切巧妙,又入情入理,让人读来确实深受感动。

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只有四句,或许我们也更熟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四句的版本显然是根据六句版本改编而来,现在人教版的课本上,也选了这首诗,所用的就是六句的版本。

对了,这首诗的大名——《七步诗》,想来我们都是知道的。

确实是一母所生、苦苦相逼的兄弟啊!曹丕和曹植的母亲,都是卞夫人。当时卞夫人已经贵为皇太后,就在洛阳,听到曹丕要加害曹植的消息,大为震惊。曹植就因为《七步诗》和母亲的庇护,又躲过一劫。

曹丕没有杀他,曹植从临淄侯被贬为安乡侯,又改为鄄城侯。

汉至曹魏时期,侯爵也分好几个等级。一等侯爵为“县侯”,二等侯爵为“乡侯”,三等侯爵为“亭侯”,再次还有“关内侯”。关羽被封为“寿亭侯”,就是三等侯爵。

曹植最早被封的“临淄侯”,属于一等侯爵;“安乡侯”就是二等侯爵了,后来再改的“鄄城侯”,又属于一等侯爵。这次曹植的大难不死,就全仰仗杰出的才华和卞太后的庇荫。

曹植在鄄城(今山东省西南)待了没多久,就又因为太过于信任身边的人,对他们没有忌讳和隐瞒,被东郡太守王机和防辅吏仓辑等诬陷了一通,这样的人生在政治家庭,也真是可悲。

好在,这一次诬陷纯属捕风捉影,并没有找到实质性的罪证,曹丕也就没有对他下毒手。他只是被削减了爵位和土地,命,还是保住了。

222年,曹丕大发善心,把流放在四处的亲戚们都给封赏了一下,封给他们郡王的名号,提高了一点生活水平。但实质未变,诸侯王的政治权利没有提高半点,一样是老弱残兵,一样有监国使者。

曹植也被封了“王”,其实还是一等侯爵鄄城侯,只是把名字改了一下,变成“鄄城王”而已。他的食邑,一样少得可怜,只有两千五百户——这个数字,仅仅是曹操活着时候、他贵为临淄侯时期的四分之一。

甄夫人和《洛神赋》

也就在222年,甄夫人——魏天子曹丕当年爱得死去活来的女子,被赐死了。

甄夫人,还有印象吗?就是原本属于袁熙的老婆、比曹丕大五岁的甄夫人。曹操打败袁熙,曹丕就把甄夫人抢来当了自己的老婆,孔融还因此“想当然”地嘲讽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丕这一年35岁,甄夫人40岁。

这时候曹丕贵为天子,后宫佳丽三千,个个都在献媚邀宠,对年老色衰、明日黄花的甄夫人,自然倍加排挤。看过《宫心计》《甄嬛传》等一系列后宫戏的朋友们可都知道,后宫的斗争更加阴毒更加可怕。史书记载,曹丕后宫有郭皇后、李贵人、阴贵人等几个厉害的角色,联合起来对付甄夫人。

或许当年甄夫人也狠过,但容貌是她最大的资本,资本没有了,还拿什么斗?更何况,据史书记载,甄夫人德行很好,非常识大体,颇有国母贤良淑德之风,这样的女人,在后宫斗争中,注定是要吃亏的。

甄夫人还是个才女,她受到冷落和排挤,心中忧闷,就写了一首极其哀婉、幽怨的诗《塘上行》,其中有“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的凄婉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