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7/21页)

《魏志·苏则传》也记载了这件事:

初,则与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

曹植哭汉献帝,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但肯定有对汉献帝的悲悯、对汉室的眷恋、对亡国之事的哀挽——他骨子里是个忠君的儒生,他心中一直有超越现实功利的理想追求,诗人的气质、公子哥的浮华性情,只是他表现在人前的一面。

七步成诗

曹丕即位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权力,把一切不安定因素都清除掉。曹植、曹彰、曹彪这些兄弟,只要对自己王位有一点威胁的,就得立刻赶走。

在曹丕看来,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曹植,所以曹植身边的丁氏兄弟就双双被杀,丁氏家族也被灭了门!可怜的曹植就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被既遥远又亲近、既是天子又是哥哥的曹丕无情杀掉。

不仅如此,曹丕下令,诸如曹植、曹彰这些诸侯王们得立刻离开首都,到各自的封国去,一刻也不能停留。于是,黄龙元年冬十一月,曹植只好离开洛阳,冒着寒冷刺骨的北风,和其他兄弟们一起,回到自己的诸侯国。

曹丕和曹操一样,秉承法家治国的思想,为了集中控制权力,他对曹氏诸侯王极为苛刻,而不论亲戚之谊、兄弟之情。他担心的是,诸侯王一旦权力过大,就会形成小割据,从而直接威胁自己的权力和统治。

所以别人当了皇帝,亲戚们都被封王,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而曹丕当了皇帝,亲戚们虽然也名义上封王,可是灾难困苦却接踵而来,挥之不去。

按《通鉴》记载,这些诸侯王“皆寄地空名而无其实”,他们基本没机会参加朝廷活动,只有一个空头“王”的名号,没有实际权力,每人只有“老兵百余人”当守卫。诸侯国也小得可怜,属于“借寄”在地方上,受地方管辖,并且还有监国使者来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写信揭发检举。

最为关键的是,诸侯王们必须接受这种安排,没有别的出路。你说你不要王爵了,只想做个小官为国家出力,哪怕带兵打仗前线厮杀呢!对不起,不可以,你还是好好当你的“王”去吧!——曹魏的时候,诸侯王们过得都很苦,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的县令,“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

曹植是临淄侯,封国在今天山东淄博。从曹操死的那一刻,他的厄运就来了,被赶离洛阳,只是对他迫害的一个开始。

221年,曹丕当皇帝的第二年,就按捺不住杀人的冲动,秘传旨意,让身在曹植身边的“监国使者”灌钧,上表检举,告发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

可以想象,曹植从贵公子一下子变成半个阶下囚,没有未来没有希望,他还能干什么?只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监国使者这时候再刻意找点碴儿,要惹毛曹植,那还不容易?这种罪名,定得太绝、太高明,我们还真找不到反驳的地方。子虚乌有、扣帽子、构陷等,这类高难度的斗争技术,原就源远流长。

曹植就此被押到了洛阳。

于是相关部门以此为罪名,上书请治曹植的罪。——瞧,这配合得多漂亮。大臣们议论,按曹植这罪啊,可以削掉他的爵位,贬为庶人。

可是曹丕不满足,还想杀掉曹植。

亲兄弟啊!都这阵儿了,怎么还不愿放过曹植呢?曹丕已是天子,什么都有了,把曹植贬为庶人也就对你构不成半点威胁了,难道还怕曹植翻了天不成?

曹丕确实什么都有了,可是当他面对曹植的时候,却会从骨子里散出一种自卑、一种强烈的嫉妒心,他嫉妒曹植,嫉妒曹植的文采绝伦。

命运的安排真是有趣!曹植心中一直想着建功立业、辅佐明主,功业才是他的最大心愿,他并不甘心只做个诗人,可现实呢?老天却让他因为诗歌名传千古,成了不朽的大诗人。

曹丕呢?他一直以为,“文学可以让人不朽”,所以努力学习诗词歌赋,写了很多诗歌,还早早就编纂自己的文集,“文人相轻”这个词,就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次提出的。或许,他能总结出这么精辟的话,正是源于他的切身感受。他对曹植的嫉妒,恰恰就是对这个词最好的诠释。

真是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无意为之的事却恰恰最能成就自己,老天就是这么有趣。

面对这个可怜的亲弟弟,曹丕憋在心中的气一直出不了——都是写文章,曹植的为什么就是好?还因此获得父亲的欢心,这口气,曹丕已经憋了十几年了。

此刻他贵为天子,高高坐在龙座上,折磨自己最嫉妒的人、自己的亲弟弟的最好办法,还是要从文学下手。你不是才思敏捷吗?你不是倚马可待吗?你不是文不加点吗?你不是才华横溢吗?好,你现在就给我写出一首诗来,就以“兄弟”为题,不能见“兄弟”二字,七步之内没有结果,那就说明你以前的诗都是骗人的,我就要立刻杀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