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安风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第16/21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终于有了一次缓和曹操、曹植父子关系的好机会,大将军曹仁为关羽所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征虏将军,前去支援曹仁。历史没有记载曹植有什么军事才能,面对关羽这么强悍的人物,派他去解围岂非儿戏?

当然不是!曹植前去,只是领名、挂衔而已,真正出力打仗、应付现场紧急状况的都是其余大将,这分明是曹操给曹植开的绿灯。

可惜曹植没有福气啊!他又被自己的亲哥哥、太子曹丕给耍了。

《魏氏春秋》记载:

植将行,太子(曹丕)饮焉,逼而醉之。王(曹操)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这次大家可都看出来了,摆明了是曹丕使坏,结果呢?曹操“悔而罢之”——罢了罢了,曹植是个扶不上墙的家伙,不再对他抱有什么希望了。

傻乎乎又天真的曹植也就没有一点防备心,太子请喝酒就喝酒,不仅喝,还把自己灌醉了。曹植这样的人太不适合搞政治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曹操选曹丕做接班人是对的。

夺嫡的事情有了分晓,但是团结在双方身边的士人们都还盘根错节、势力很大。玩政治出身的曹操太清楚这样发展下去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了,他必须帮太子巩固接班的道路。

所以,一直拥护曹植的杨修,可就危险了。

尽管杨修还是曹操的秘书,尽管杨修还是名满天下的名士,可是他必须得死。他必须死的原因有三个,首先是他不断耍小聪明,处处显着要高出曹操一筹,让一向自负的曹操有点受不了。

更为关键的是,杨修家世代为官,是名门望族,在知识分子中的影响非常大。杨修和孔融、祢衡关系很好,在政治理念上,他们都和曹操有抵牾的地方,这让曹操非常不放心。

最为关键的是,杨修拥立曹植。一旦曹操归西,杨修就成为对抗曹丕的主力,曹魏政权就会被分裂为两股势力,在权力需要集中的时代,这可是为政大忌!

接下来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曹操出征,进退维谷不能决定,随口说“鸡肋”为军中暗号。杨修从“鸡肋”上判断出曹操的心思:估计是要退兵。所以就把消息泄露出去。结果军心动摇,曹操大怒,以此为借口杀了杨修。

杨修不是很会猜曹操的心思吗?怎么到了关键时刻,却没有丝毫反应?

这啊,就是杨修可悲的地方——他本质上只是一个名士、一个文人,是不适合搞政治的。猜字解谜无人能比,一旦涉及到政治斗争这种没有原则、没有道义、没有底线可言的东西,他的脑子就转不过来了。

更为可悲的是,在魏晋时期,大大小小的名士们,或主动或被动,都会被卷入政治风波之中,拼了命去玩那些自己不擅长的游戏,所以魏晋名士们的下场,大多都是可怜可惜可叹的。

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读他的诗歌,带给我们的,

没有因为不得志而期期艾艾的哀怨情感,

始终充溢着一种生机、一种力量。

从他的诗中,我们就认定了,曹子建一直并且永远就是那个意气风发、

一腔热血、极具理想主义和浪漫气息的白马翩翩少年郎。

曹丕代汉

220年,魏王曹操病死,终年66岁,一代枭雄终于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这年冬天十月份,当了35年天子的东汉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被迫下诏,禅位于曹丕。曹丕当然得做做样子,三辞三让,最终在大家的“恳求”下,“不得已”坐上了天子的宝座!长达406年的汉朝国祚,就这样走到了尽头。

这一年,是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同时也是曹丕登基第一年。曹丕改国号为“魏”,建都洛阳,年号为“黄龙”,所以这一年,也是黄龙元年。

曹丕终于完成了他老爸的大业,他当了皇帝之后,不无得意地说:

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就是说,尧、舜、禹禅让的那些事啊,我今天总算是搞明白了。看来“禅让”制度,从古至今,都是一个美丽的神话,都是儒生理想中的故事。现实是,大权在手,谁会主动放弃呢?所谓的“主动放弃”,背后恐怕都是有不得已的原因啊!

曹丕代汉,意味着曹氏家族成为真正的皇族,成为天下最尊贵的家族,人世间的富贵,算是到了尽头。要是身为曹氏家族的人,甚至只要和曹氏家族有零星半点关系的人,都能鱼跃龙门啦!

可是身为曹家人,曹植此刻的表现,却不同常人。听到曹丕当了皇帝,他以为汉献帝会被逼死,就大哭了一场,甚至穿上孝服为天子发丧。《魏略》记载说:

初则在金城,闻汉帝禅位,以为崩也,乃发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