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提纯可卡因人咬狗(第16/26页)

当然,这并不是说怀孕期间使用可卡因是个好主意。远非如此。媒体曾经预言说会发生大量遭受永久性伤害的弱智黑人孩子出生的瘟疫,然而这个预言根本无法成为现实。尽管有证据表明,使用提纯可卡因的父母生下的婴儿会受到忽视,但这也没什么好吃惊的:吸毒的父母生下的婴儿无论如何都很容易被忽视。事实上,新闻报道里谈到的困扰这些孩子的问题最常见的原因是贫困,许多医生都这么认为。父母没钱看医生,孩子就容易出现问题。正如一份有关提纯可卡因婴儿状况的总结在1989年得出的结论一样,“归根到底,吸毒,贫血或是有糖尿病的母亲如果在整个怀孕期间经常去看医生,那么她生下的婴儿要比不去看医生的母亲生下的婴儿安全得多”。这个消息却从来没有上过头条。尽管八十年代新生婴儿的死亡率有所提高,但这是削减医疗救助的结果,不是提纯可卡因到来造成的。

继孩子之后,又出现了其他所有制造恐慌的策略,其意图都是要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毒品上。首先是犯罪。几乎没有谁会怀疑使用提纯可卡因会导致犯罪活动。1987年美国卫生部的一种反对提纯可卡因的海报里讲到一家报纸的文字编辑的故事。他仅仅抽了两个星期的提纯可卡因之后就跑去“抢银行”来弄钱维持毒瘾。暴力也紧跟其后。只需要看看查封提纯可卡因工厂的新闻片断就行了:如果里面的家伙不使用暴力的话,那警察为什么要带着的枪?对次加以补充说明的是,由于可卡因的价格下跌,出售的提纯可卡因的份量也更小,没有多少钱的人也可以用得起它。至少这些人就是那些实施暴力犯罪的人。大家一直都怀疑他们不是好人。

事实上,几乎没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使用提纯可卡因会让那些原来没有暴力倾向的人实施暴力行为。自提纯可卡因大恐慌以来的分析表明,使用提纯可卡因的人比没有使用提纯可卡因的人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只是高那么一丁点”。真正导致暴力活动的,是把一种可以赚取数额巨大的现金的行业引入到如洛山矶中南区和纽约的南布朗克斯这样的贫困区之中。正如美国国家发展研究机构——美国在滥用麻醉品方面最大的独立智囊团之一——的布鲁斯.约翰逊教授在1995年总结说的那样,“同城市内部的提纯可卡因文化相联系的暴力行为可能不是由于毒品的药理作用引起的,而是由与毒品销售相关的系统暴力引起的。”

换句话说,提纯可卡因本身不是暴力行为的起因:导致暴力行为的是由提纯可卡因产生的金钱。但这似乎是使用提纯可卡因的人造成的结果,而不是这种药本身的“可怕”本质——提纯可卡因比粉末可卡因要更可怕——造成的。使用可卡因粉末的是谈吐优雅的富有的白人。当富裕的中产阶级这一类型的人沾染上了毒品问题,他们有支撑网络来为自己解困。他们进得起戒毒医院。家庭,银行里的存款和出来后可以接着干的工作,这都是这些人戒掉毒瘾重新作人的动力。他们不会驾车射击,开车撞人。他们有隐身术。然而城市内部的那些失业的少数民族却没有这样的后援。他们太惹眼了。

使用可卡因问题在人口学上的改变与一个几百年来的老问题联系了起来:种族。因为新的可卡因使用者大多穷困潦倒,没有工作,从统计数据上看,他们中非高加索人(白种人)的比率要高一些。白人的确也抽提纯可卡因,但是受提纯可卡因袭击最厉害的还是贫民窟,而这就是非白种人居住的地方。每一则电视报道永远出现的都是黑人——或者说至少是少数民族——的提纯可卡因使用者的形象。对提纯可卡因工厂的袭击也展现的是住满了黑人的黑人居住区经久失修的房子:这种报道要比一群白人大学生在大学的宿舍里抽可卡因的报道吸引人得多。尽管CBS最初有关可卡因婴儿的报道拍的都是白人孩子,其第二个报道——有关提纯可卡因的报道——的镜头里却只有黑人孩子。

所有这些因素:儿童,犯罪,暴力和种族——再加上记者们铺天盖地的强烈的措辞——成功地把公众都吓傻了。然而这只是媒体又一次的疯狂行为吗?有些作者认为不是:这次对提纯可卡因的危言耸听的报道是某些机构为了驱动自己的利益而故意精心策划的结果。

这种说法也许不无道理。一位禁药取缔机构的高级官员在1992年出版的自传中披露了自己是如何故意操纵媒体的:

当时我毫无疑问认为,提纯可卡因正在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但是为了加速说服华盛顿相信这一点的进程,我需要让它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要快。我开始努力游说并利用媒体。记者们太愿意合作了,因为就纽约媒体而言,提纯可卡因是自越南战争以来最热门的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