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提纯可卡因人咬狗(第15/26页)
——《美国卫生部》,“提纯可卡因”,1987
另一个丑化提纯可卡因的策略是提醒公众注意这是一种新型毒品。看起来这种毒品是最近才刚刚出现的,但是它已经造成了一场浩劫:如果仅仅几年的时间里它就能造成这么大的危害,那接下来的五年它又会怎么样呢?
从这一点来看,提纯可卡因恐慌同八十年代中期的另一个医疗卫生大恐慌——艾滋病——没什么两样。二者都致命,二者很明显都是无法治愈的。最初二者似乎都被描绘成大多数生灵好像都要被它们毁掉似的。就提纯可卡因而言,支撑这个概念的两种假设都是假的:正如禁药取缔机构已经承认的那样,提纯可卡因在1986年的时候实际上根本就很难见到——只在某些特定的区域才可以见到。而且像西格尔和拜克这样的科学家也已经证明,它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就知道早在1979年的时候,田纳西.盖尔就给参议院委员会讲述过它的制作方法。
提纯可卡因恐慌一定程度上要归咎于人们的无知。1979年的参议员听证会之后,政府没有对抽游离盐基可卡因和可卡因膏的问题投入一分钱。当各种有关提纯可卡因的报道充斥报刊,NIDA(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的电话开始不断响起的时候,谁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曾经在1979年警告参议院委员会说游离盐基可卡因要来了的罗伯特.拜克大发雷霆,对一个参议院委员会说:
1979年在“议院毒品滥用与控制特设委员会”面前作证的时候,我就提醒他们要注意游离盐基可卡因的危险,说它“极其危险”。我当时请求“联邦政府举行教育宣传活动来预防滥用毒品的现象泛滥成灾。”我还强调说,关键是要对这种形式的吸毒现象进行研究,利用媒体来向人们说明它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样才能预防其流行。这个建议根本没人理会。我们现在对抽可卡因现象的了解比以前多不了多少。任何教育活动都没有举行过……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以前早已预见到的游离盐基可卡因泛滥成灾的情况。
美国参议院永久调查委员会,1986年七月十五日
由于没有人对提纯可卡因进行过任何研究,所以当记者打来电话要听听专家的说法的时候,他们既找不到专家也找不到数据。在只能自己看着办的情况下,记者们找到了自己的消息来源。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可卡因袭击美国的时候,人们用了千篇一律的话来形容可卡因,这些陈词滥调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次用到了这种毒品的身上。其中最令人不安的就是有关可卡因对儿童造成的威胁。《新闻周刊》上刊登的文章信誓旦旦地说,“各种形式的可卡因正在慢慢渗透进美国的学校里,这一点是毫无问题的。”杂志的封面照片刻画的是个十几岁的孩子,他正坐在一面旗子下用鼻子吸食可卡因,旗子上写着:孩子和可卡因:美国中部遭受新型毒品大流行袭击。这期杂志的销量比当年的平均销量高百分之十五。然而比袭击正在上学的孩子更糟糕的是,有报道说提纯可卡因对尚未出生的婴儿也造成了伤害。“提纯可卡因婴儿”的报道证明十分打动人心。然而,同其他许多围绕着提纯可卡因的浮夸之词一样,所以这些都并非实事求是。
可卡因对出生之前的婴儿带来伤害的说法比提纯可卡因大恐慌出现得还要早些。1985年九月,《新英国医学杂志》上刊登了一篇文章,里面谈到使用可卡因会伤害子宫里的胎儿。CBS马上注意到这个消息,在晚间新闻上播出了一则有关“可卡因婴儿”的消息。这则报道还配有非常早熟的婴儿表现得十分痛苦的的片断,并指出,他们可以证明滥用可卡因与许许多多可能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之间有联系。美国各地的医生开始接到新闻网络的电话。可卡因婴儿在哪儿?能来给他们拍几个镜头吗?接下来的新闻重点都放在了更多正在哭泣的受到伤害的婴儿身上。
1986年夏,这两个故事——“可卡因婴儿”和新型杀手毒品提纯可卡因——合二为一。因此,CBS在对最初的采访进行后续报道的时候,说的就不是“可卡因婴儿”了。它们变成了“提纯可卡因婴儿”。它们会颤抖,哭泣,人一碰会往回缩。当镜头锁定在一个不幸的孩子身上时,播音员告诉观众说,她可能最后长大,“二十一岁大的时候智商可能却只有五十五,连给自己穿衣服都不会,可能还无法一个人生活。”真是让人心碎。
这也不是真的。记者拍的孩子不是因为滥用可卡因造成的。伤害它们的不是某一种毒品:它们的母亲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毒品(一份临床医学论文中提到,监控的病人中百分之一百的人在怀孕期间都使用过大麻,烟草,酒精饮料和可卡因。)为什么孩子会受到伤害,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的理由。医生试图给寻找“提纯可卡因婴儿”的记者解释这一点,但是他们充耳不闻。既然他们要的是提纯可卡因婴儿,那么他们找到的就是提纯可卡因婴儿。丹.鲍姆报道说,有些情况下,他们实际上拍的是有海洛因瘾的母亲生下的婴儿——它们倒是的的确确一生下来就有了毒瘾,用这样的片子来搭配可卡因婴儿的故事是因为它们看起来更令人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