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提纯可卡因人咬狗(第13/26页)

尽管事实上提纯可卡因唯一的新鲜之处不过是这个新奇的名字,《纽约时代周刊》还是认为它具有轰动效应。它刚刚出现。它很危险。就连它的名字听起来都很邪恶。这个世纪的毒品故事开始了。

到1986年五月的时候,提纯可卡因覆盖了全美国报纸的头版。同月它还袭击了电视台,当时CBS电视台的哈罗德.道采访了禁药取缔机构的一位高级官员罗伯特.司徒曼:

道:就是它!这种毒品威力无比,会让你掏空腰包,卖掉手腕上的手表,卖掉身上穿的衣服……

禁药取缔机构官员:……或是杀死你的母亲!

——引自《破碎的报道》,里夫斯和坎贝尔,1994

围绕这种毒品的这些报道都非常的耸人听闻。《新闻周刊》六月份刊登了有关提纯可卡因的一个封面故事,题目是“渴望,交易和绝望的地狱”。在里面的一封致读者的公开信中,杂志的编辑理查德.史密斯警告说,“一场毒品大流行已经在美国登陆,其普遍程度和危险程度相当于中世纪的瘟疫”,还声称毒品就是美国人“很多方面输给了日本人”的原因,并发誓说这本杂志会像报道“为民权斗争,越南战争和尼克松总统下台”一样对提纯可卡因灾难进行积极的报道。他还写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民族危机”。《时代》杂志称提纯可卡因是“本年度的问题”。到1986年末的时候,《时代》和《新闻周刊》各自刊登了五个有关毒品的封面故事。然而涉及可卡因的最大的媒体事件还要等到《新闻周刊》到达报摊的两天之后。

1986年六月十七日,伦.拜亚斯成为了美国最荣耀的人之一。这位年仅22岁的马里兰大学的体育明星当选国家篮球协会(NBA)的选秀大赛第二名。他将要在“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美国上一年度的NBA冠军——打球,要赚大钱了。十八日夜,在短暂的巡回宣传会上见过新老板并摆好姿势让媒体拍照之后,他回到大学去同朋友们一起庆祝一下。第二天早上他就死了。“可卡因中毒”,这就是验尸官的记录。美国的体育迷们惊愕不已。像伦.拜亚斯这么年轻健康的运动员都会因为使用可卡因而死亡,这个消息令整个美国社会不寒而栗。就在这个消息不胫而走的同时,可卡因的香槟形象也消失了。“伦.拜亚斯之死给我们的教训是”,《新闻周刊》报道说,“可卡因能要人的命”。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可卡因是一把上了膛的枪”。“生前,”丹.鲍姆在对禁毒之战进行研究的《烟雾和镜子》一书中这样写道,“伦.拜亚斯是个了不起的篮球运动员。死后,他成为了‘禁毒总体战’中的费迪南大公。”

伦.拜亚斯的死亡恰逢这种“新”毒品,提纯可卡因的到来。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公众还是马上认定,杀死他的就是提纯可卡因。到这个月月底的时候,忧心忡忡的父母和城市的领导人在美国各地都组织了“夺回街道”的游行活动。七月,ABC新闻台独辟蹊径,派了个摄影师跟随警方参加袭击一家提纯可卡因工厂的行动。这个新闻片子太激动人心了,以至于全世界的摄制组都来问他们是不是也可以跟随拍摄警方查获提纯可卡因的行动。联邦当局觉察出这是表现自己的大好机会,默许了他们的请求,结果新闻报道里一窝蜂地都出现了忽停忽动的镜头,拍的都是穿着防弹夹克,戴着头套的全副武装的行动人员砸开了装甲板式的大门破门而入的情节。

第一次的袭击提纯可卡因工厂的片子播出的两个月之后,又出现了可卡因电视报道的另一个里程碑。1986年九月二日,观众调到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听到神情严肃的丹.拉瑟(CBS的新闻主持人)宣布说:“今天晚上,CBS将带您到街上去,到战争区域去,让您亲身体验这不同寻常的两个小时的恐怖经历”。这个节目就是“提纯可卡因大街上的48小时”,在这样的宣传攻势之下,它总共吸引了一千五百万的观众——是美国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记录片之一。“48小时”播出三天后,NBC推出了自己的版本,“可卡因之国”,也非常受欢迎。电视台很快清楚地意识到,提纯可卡因可以提高收视率。“48小时”播出的三年之后,当CBS的委员们发现记录片的收视率疲软时,决定再拍一部系列片“重返提纯可卡因大街”来刺激收视率。

到九月份的时候,《时代》杂志又登了一个封面故事:一个死人头颅的照片,还配了一行文字:毒品:内在的敌人。许多人都嘲笑这本杂志突然改变观点,拿这个封面来对比他们五年前——可卡因魅力四射的顶峰时期——登的那个封面:当时称可卡因是“全体美国人的灵丹妙药”,并提醒人们说,它可以使你“警觉,妙语连珠。没有宿醉之痛。不会身体上瘾不会导致肺癌……相反,会带来动力,灵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