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上的北大文研所(第5/6页)

14

王叔岷的论文选题为“庄子研究”。庄子既是哲学家,也是文学家。在史语所缜密学风影响下,王叔岷逐渐深入史料考据,他以校勘训话为基础,博览群书,广辑资料,于1943年秋完成了有关《庄子》考校及思想论文十余篇,集成《读庄论丛》,毕业论文评审通过,再由汤用彤、罗庸两先生自昆明寄题笔试,成绩优异,获准毕业。他在史语所任助理研究员,继续校释《庄子》,于1944年8月20日完成《庄子校释》专书及附录共六册,二十余万字。任继愈回忆:“王叔岷的《庄子校释》刚完成的时候,傅斯年要给他写个序推荐,他不用,这不只是表明他很傲气。北大的学生有独创性,有人说北大的学生是一盘散沙。胡适做北大校长的时候说,老虎狮子都是单独作战,只有狼才一群一群的。”15

研究古文字学的李孝定也在板栗坳开始研究生学业,他跟随董作宾研究甲骨文。他回忆:

民国三十年的春天,我就到重庆拜见傅先生。傅先生听我说明来由之后,哈哈大笑曰:“此北京大学之所以为北京大学也。”然后傅先生说:“如果你愿意上课,就去昆明;如果你愿意自修,现在史语所搬到四川李庄,那儿的参考书及第一手资料最为丰富,你就到那儿看书好了。”当时我选择了自修,以北大文科研究所研究生的身份,到史语所借读。16

李孝定的学业受到师长们的关照。1941年,罗常培写道:“李君孝定今年春天才到李庄,他的研究范围是古文字学,彦堂教他先把甲骨文现有的材料编成一部字典,等完成后,再定论文题目。他能够跟着董先生看到外边罕见的材料,受到踏实谨严的训练,将来的成就应该很可观的。”17研究生毕业后,李孝定留史语所作助理研究员,在李庄栗峰山庄一个叫戏楼台的小院里,作董作宾(字彦堂)的学术助手。他回忆:

20世纪40年代李孝定跟随董作宾整理甲骨文的戏楼台。

彦堂将自藏朱芳圃《甲骨学文字篇》借我,我将研治诸家考释甲骨文字之作,以毛边纸录成笺条,尽行粘贴其上,天地图中,也朱墨灿然,批注殆满。如此又一年,那本《文字篇》,成了胖胖厚厚的一大本,第三年才开始撰写《甲骨文字集释》,又一年而成书。这三年中,师徒二人,据大门板摆成桌子的两边,猫在戏楼院的戏楼上,唱了三年戏。我是跑龙套的,戏码就是这本《集释》,彦堂先生是京朝名角,唱的是大轴,戏码是《殷历谱》。这可算学术界的一段小掌故。18

从学生到助理研究员,李孝定换了一种身份,也换了一种心情。他向史语所学术“集刊”投了一篇文稿,不久就被退回。他猛然悟道这是违背了傅所长“进所三年内不得撰文的明训”。当初的心境,李孝定说:“这是我生平所受最严重的打击,因此造成的自卑感,压抑了我至少十五年。”然而经此“打击”,李孝定继续坐“冷板凳”,日后在甲骨研究领域终成大家,撰有《甲骨文字集释》《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论丛》两部专著,被誉为甲骨文研究的“拓荒者”之一。

马学良师从李方桂,攻读语言学。他的前期学业是在田野中完成的。1940年,他随老师至云南路南调查,记录倮倮语。倮倮,也写作“罗罗”,即现代的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多,支脉复杂,有独特的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文化形态。19

李方桂与马学良去的云南路南县尾则村不足百户,偏僻贫困,对外交流少,类似语言孤岛。李方桂选中尾则村调查,重点是倮倮语中的撒尼语。他们找到村里一位小学老师做发音人,采用随机的方法,实指现问。从身体的器官,室内的陈设,到门外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瓜果蔬菜、山川人物等,边问边用国际音标记音。当晚,把抄下来的卡片再请发音人重新核查一次。

中国非汉语语言学之父李方桂。

尾则村的住宅,是下边养牲口堆柴草上边住人的干栏式建筑。阁楼仅半人高,进出都要弯着腰。平时臭气弥漫,做饭时浓烟呛人。当地缺盐少菜,只有干胡豆和干辣椒就饭。快乐的天性总是勃发于原始蛮荒的环境。马学良发现,房东每晚都要把他那十六七岁的女儿撵出去,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村外有一处共房,每天晚上青年男女都要到那里唱歌跳舞,调情欢闹,寻找配偶。共房是禁止外人的。于是老师李方桂托人,把他们偷偷领进去。藏在漆黑的角落里,他们欢喜莫名地听着篝火边男女歌手的对歌……路南一月,老师和弟子都瘦了十多斤。撒尼人的词汇总算完成了记录,还整理了语音系统。囿于时间和经费,却不能再记录语法系统。回到昆明后,马学良在李方桂的安排下,找了一个撒尼人中学生作讲述人,日积月累竟记录下四五十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