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忆衡阳(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9/67页)

张德能开始不说话。

赵子立再追问,张德能说:“参谋长,实不相瞒,长官临走前有交代,部队仍归他指挥,现在的布阵是他的命令,如果你想变更部署,先给长官打电话吧。”

赵子立立即给刚到耒阳的薛岳打电话:“我在这里是否指挥第4军?”

薛岳说:“你不要指挥它。”

赵子立问:“那我在这里干什么,要不我回去吧。”

薛岳说:“不!你要在那里联络。”

赵子立说:“联络?为什么不派参谋?”

薛岳摔了电话,赵子立也摔了电话。

赵子立显然比薛岳更生气,因为摔了电话没多久,岳麓山指挥所上的一些参谋和人员就声称奉了薛岳的命令,往耒阳撤退。一名负责对空联络的美国军官也找到赵子立,说:“你们都走了,为什么不叫我走?”

赵子立正在气头上,说:“你走?你走什么?!他们走是因为在这儿没任务了,你担任对空联络,现在长沙要打仗了,正是你要履行任务的时候,你怎么能走呢?”

美国军官没话可说。

过了一天,美国军官又来了,说:“你让我走,我也走;你不让我走,我也要走!”

赵子立看了他一会儿,说:“那你就走吧!”

这仗确实没法打了。

日军按部就班。在二线位置一直保持战力的毛利末广第58师团此时迅速由汨罗江突至捞刀河一线,在6月16日出现在长沙正面的北郊,伴健雄第34师团则兵临湘江西岸岳麓山。与此同时,佐久间为人第68师团和岩永汪第116师团一路南下,在友军进攻长沙的同时他们已经形成向衡阳追击的态势。岛贯武治,可谓深得中国兵法中“兵贵神速”之精髓。

赵子立仍建议张德能往岳麓山增兵,后者仍不敢违背薛岳的命令,说:“长官叫我以主力守长沙,我只好以主力守长沙。”

此前,在岳麓山的一次会议上,面对赵子立的坚持,张德能说:“这是薛老板指示的,长沙城丢了,还有什么搞头。”

薛岳和张德能以一个师守岳麓山这件事在后来被诟病。

在此次会战中,薛岳确实轻敌了,但具体到长沙兵力的运用,却未必一定就是有问题的。在湖南战场厮杀多年的薛岳,在长沙一带驻防多年的张德能,又如何不知道岳麓山的军事价值?如果以为薛、张只分兵一个师守岳麓山的因为是不了解其重要性,只能说后人太天真。

张德能第4军有三个师,薛岳走前临时配置了饶少伟暂54师和王若卿炮兵第3团。叫张拿两个半师守城,一个师放在岳麓山保护炮兵团。从长沙现有兵力看,只能说是有多少米做多少饭(赵子立亦承认: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只从湘江以东进攻长沙,以一个军守卫尚嫌少,现在日军沿江进攻,以一个军多一点的兵力守长沙,又兼顾岳麓山,兵力与阵地终不相配)。可以回想一下第三次长沙会战,李玉堂第10军最初只有两个师守城,即使西城下的湘江沿岸不驻防部队或少量驻防,两个师也根本照顾不开北、东、南三面,这也是后来李死活把方先觉一个师由岳麓山调回长沙城的原因。

现在呢,如果再往岳麓山增加一个师,就意味着守长沙的只有一个师多一点(饶少伟暂54师兵力很少),用他们守三面城垣和外围阵地完全是开玩笑。至于“长沙失陷,保有岳麓山,长沙仍不算丢”这种说法,只是听上去是那么回事,而毕竟禁不住深究。实际上,现在面临的不是岳麓山上放多少兵力的问题,而是在各种仓皇下守军无法从容应战并缺乏死战意志的问题。

6月16日黄昏,伴健雄第34师团和协助其作战的第68师团志摩源吉(日本陆军士官学校26期,长野县人)旅团对岳麓山发起进攻,毛利末广第58师团则开始攻打对长沙外围阵地。

按赵子立回忆,17日傍晚,张德能打来电话:“敌兵强大,长沙难守,我想按你的意思,以主力守岳麓山。”

赵子立说:“能过来吗?晚了吧!”

张德能说:“能过来。”

赵子立听完后,说:“你知道,你不归我指挥,但如你一定要转移时,我仍同意,并仍负建议的责任。”

张德能留下一个团在长沙城,其余部队聚集在湘江东岸,准备渡江。

但由于船只缺乏,事出仓促,又没细致的部署,在日军炮击下,江边场面极混乱,部队长对队伍失去掌握。张德能于凌晨两点先行过江,由于两晚上没睡觉,在岳麓山湖南大学,迷糊了一会儿。当他再睁开眼时,6月18日早晨,发现渡江部队,有的死于日军炮火,有的虽然过江了,但直接南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