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忆衡阳(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40/67页)
衡阳外围的中国军队解不了围,衡阳城前的日军也攻不进去。这是酷热的7月下旬唯一的事实。
在7月下旬,蒋介石发过来的解围密电被日军破译,中国援军行动更受影响。第40师团第236联队主任参谋佐佐木春隆在《纵贯大陆之一号作战》里有这样的记载:“攻略和解围开始大比拼,就看哪个先一步。蒋总统亲自制定的解围要领电文被破译,内容非常细致,具体到师的攻击方向和目标,可以看出,其是何等的拼死督战。”于是,日军在封堵上更为有的放矢,证据就是:他们虽然只有一个师团,但尖兵部队总能出现在某支中国援军的侧翼,从那里发起扰乱中国军队阵脚的突袭。
黄涛第62军主力由于靠近衡阳无望,已经往后面退去;雨母山一部,又遭第40师团户田联队攻击。王甲本第79军倒是往前走了几步,但由于黄涛第62军已退,自己又遭第40师团另一部袭击,于是顺势转入阵地防守。
蒋介石大骂李玉堂调度无方。他又催促湘西第24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加速解围步伐。
作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的王耀武,在此战中的指挥是有些问题的。常德会战中,方先觉第10军从衡山驰援常德第74军,虽然战果不能说上佳,但第10军为第74军付出了惨重代价:预10师师长孙明瑾阵亡、副师长葛先才被日军子弹贯穿胸部而重伤。从这个角度说,于公或于私,王耀武应当更用命才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长衡会战爆发时,第74军军部在湘西桃源。主力第74军滞留常德时间过长在先,督率各军攻击不力在后。在衡阳外围战,只有李天霞第100军一度靠近衡阳,第74军所辖的张灵甫第58师等几支部队则乏善可陈。这是王耀武第一次以集团军总司令身份指挥三四个军作战,或有经验原因
对王耀武长衡会战(以及抗战胜利后在山东战场)中的表现,第26军军长丁治磐有一席话,主要意思是认为王指挥大兵团作战不行:“主要是他军事素养不够,他黄埔出来,升迁太快,一下就当大官……王很用功好学,若早和我在一起,我可告诉他一些带兵、战术方面的事情,济南的战况就有可能改观。但蒋先生很赏识他,教他读《名吏传》等书籍,很想栽培他,若他来台,还是有用,至少比台湾这些人好(指后来随蒋退至台湾的将领)。”(《丁治磐先生口述历史》)当然,丁治磐这口气有点大了,人们一笑了之即可。不过,具体到长衡会战,老王没打好又确实是真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衡阳外围的优势援军,面对区区一个多师团的敌寇,没有任何的协同,而是各打各的,始终不能形成一个拳头。当7月下旬长沙方向的毛利末广第58师团等开始南下衡阳后,无论是李玉堂还是王耀武,最终都把解围战打成了自顾自的防御战,至于不紧不慢从广西“散步”过来的黎行恕第46军就更别指望了。
于是,人们就会疑问:到五里亭进行接应的曹营长以150人的兵力可以在敌人重围中杀个来回,数量多于此的援军何以不能突破当面日军的拦截?所谓的援军在局部有没有激战?有。有没有牺牲?也有。但在辽阔的衡阳西线打援的日军只有一个第40师团的情况下,各路援军怎么打成了那样?援军可能存在着这样的普遍心理:万一真的打到衡阳后,反而被日军包围了呢?万一叫我的部队跟第10军一起守衡阳呢?各部前后三次朝衡阳方向进行所谓总攻击,外围貌似打得热热闹闹,但和衡阳的距离却是越来越远。
这是1944年的悲哀。
几天前,7月12日方先觉给蒋介石去第一封求援电,其实也想得到一个准确的答复。当初,蒋介石不是要求第10军守10天到两周么?现在已超额完成任务。接下来呢?守10天到两周,为的是配合对日军进行两翼夹击的大部队,但打到现在根本看不到两翼夹击的可能性。在日军重兵追击下,衡阳东南的薛岳残部已自顾不暇,一翼已断;至于衡阳西南和西北这边,一个个部队蹦过来都难,遑论对日军构成反包围。7月下旬,当“一部死守、两翼夹击”的构想完全化为泡影的时候,蒋介石和重庆军委会就需要及时调整部署,而不能叫第10军在那里死耗。但此时,蒋介石仍寄希望于“解围”这件事本身。7月27日,他给方先觉写了一封亲笔信:“守城官兵艰苦与牺牲情形,余已深知。余对督促增援部队之急进,比弟在城中望援之心更为迫切。余必为弟及全体官兵负责,全力增援与接济,勿念。中正手启。”蒋介石叫人将信复印为几百份空投衡阳城。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那一两支援军到了衡阳城外跟第10军接上头后,又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