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敢忆衡阳(1944年4月~1944年12月)(第15/67页)

6月中旬时,衡阳外围态势如下:

湘西方向,王耀武集团军仍与日军在胶着。但日军放在湘西的兵力很少,主力只有一个第40师团。从这个角度说,王集团的第74、73、100和第79军是有问题的。在湘东方向,杨干才第20军、王泽浚第44军、傅翼第72军、鲁道源第58军、丁治磐第26军,正在以醴陵为中心的湘东地带跟日军混战。

重庆军委会这时候命令薛岳带着部队往湘西转进,但被拒绝了。

第9战区的作战地域是湖南、鄂南、赣西,在湘东南设立司令长官部,从军事地理上看利于指挥;如果到了湘西,日军一旦控制平汉线南段,长官部和湘东、赣西就隔绝了。这是薛岳向蒋介石陈述不去湘西的主要理由。白崇禧在7月中又传达军委会的命令,叫薛岳将长官司令部转到湘西的洞口县,第二次被拒绝。赵子立回忆,在私下,薛岳则说,“不去给重庆守大门”。作为粤人的薛岳,老家就在粤北乐昌,如果带部队移到湘西,就意味着把兵力布置在湘桂线两侧,所以他宁愿留在湘东南,紧贴着自己的老家,也不愿意给“重庆看大门”,同时再给“给广西看大门”。

关于薛岳不服从命令这一点,后来军令部长徐永昌在日记中猜测:薛是想,一旦出现“大变局”,在湘东、粤北自立。这也并非完全的空想。在李济深(时任桂林行营主任)口述、张克明整理的《李济深先生略历》(《文史资料选辑・第67辑》)中有一段话,称当时李派人去重庆见史迪威,此外“又派人去与薛岳联络,薛岳那时也与美国接上了头。我又派人与余汉谋联络”。

联系什么事呢?

美国驻桂林领事馆林沃德向华盛顿的报告是:“为应对中国的严峻局势,一个名叫‘西南联防政府’的新政权,将在不久后成立。该政权的参与和支持者,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安徽、四川、云南和西康等省的诸多军政要人。该政权之目的如下:一、取代目前重庆的一党一人独裁政府;二、实现国家统一,全民动员击败日本;三、与盟国更紧密的合作。各军政要人会以公开发出联名电报的方式,要求蒋介石辞职,预期不会发生武装冲突。临时政府将由李济深领导。李是重庆军事参议院院长,在1926年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中,担任过总参谋长。”

美国人声称张发奎、余汉谋、龙云和薛岳以及四川和西康的军阀都预谋此计划,但张发奎在《张发奎口述自传》中进行了否认:“我记不得是否曾支持在李济深领导下,成立一个临时政府——西南联防政府的计划……美国人知道薛岳、余汉谋和我都是李济深的前属下,但李济深确实从未同我讨论过这一计划。”至于薛岳是否真的参与了这个谋划,我们无法深知。不过,薛跟陈纳德关系很好,曾一度争取美国军火直接补给到第9战区。此外,正如我们知道的那样,在历史上,很多将领反过蒋,上面提到的人都有过这方面的历史。至于川中军阀,又素以无大局观著称,一有风吹草动就掺和,故而在重庆政府风声鹤唳时,起来策划迫使蒋介石下野的行动也不是没有。

至于史迪威,曾说过一句话:“中国问题的药方是除掉蒋介石。”每每有让人取而代之的打算(据说蒋视察兰姆伽驻印军训练营时,史迪威曾策动刺杀阴谋)。1943年,史迪威想拉拢陈诚取代蒋而未果。现在,日本人的“一号作战”令重庆军大败,史迪威开始通过罗斯福让蒋介石交出兵权,由他来指挥中国军队。在获悉以上计划后,史迪威曾给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去了份电报:“蒋若得到该消息,为自我拯救,当会同意由我统帅全部中国军队。”结果是,美国政府并不打算在这时候迫使蒋介石下野。到1944年秋,在重庆和华盛顿的较劲中,罗斯福妥协了,史迪威被调回国,成立“西南联防政府”的计划也就失败了。对这件事,蒋介石不可能没有耳闻,但由于涉及面广,一些将领是否真参与、参与程度有多深,在鞭长莫及、混乱纷杂的1944年,不能完全地予以确定,结果只能是不予深究,最终不了了之。

再说日军那边。

由于沿湘江而下的佐久间为人第68师团和岩永汪第116师团并不参加长沙之战,而是一路马不停蹄地向衡阳而来,导致转进到衡山的罗奇第37军根本无法组织防线,在株洲不战而退的沈发藻暂2军更是全无战斗意志,在没怎么接战的状态下继续后退。就这样,日军沿湘江东西两岸而下,在宽45公里的正面快速向衡阳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