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帝国时期的德国人和犹太人(第9/19页)
在造船业,最伟大的犹太人成功的故事是阿尔伯特· 巴林,他从汉堡—美国航运公司的客运部经理做起,最后晋升到公司的总经理。巴林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运输数以百万计的犹太移民从东欧前往他们的目的地(通常是美国)上显示了杰出的组织能力。像赫施一样,巴林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良知的人,他在接纳自己的客户方面作出了让步,甚至在他们启程去新世界的前后彻底地改善了他们的住宿条件。在他的客户上路之前,他建立了拥有教堂和犹太会堂的微型村落。巴林把汉堡—美国航运公司变成了世界主要的运输商之一,甚至在最恶劣的冬季利用他的船只为富人和名人提供快乐的巡游。皇帝和巴林都喜欢船,但皇帝更喜欢战舰而非客轮,他拒绝听从朋友的意见在国际事务中采取温和的进程。就是巴林最终告诉皇帝德国战败了。皇帝离开了德国,而巴林服用过量的安眠药离开了世界。
除了在银行业、商业、运输业之外,犹太人也大量涉足正在出现的大众传媒业,包括报纸、期刊和图书的出版。在许多方面,犹太人是爱书的民族。两千多年来,他们就依靠文字生活,因此如鱼得水似的从事印刷绝非偶然。尽管在这一领域犹太人有着不同寻常的非凡表现,但是他们远没有像他们的诽谤者所相信的那样占据主导地位。这里还是一个成见的问题。从表面来看,一些犹太的报业大亨似乎主导了市场,在柏林和法兰克福尤其明显,但是除了所有的犹太人控制的报纸,仍有数以百计的非犹太人报纸。犹太人的仇视者坚持认为,“犹太人的出版”是激进的,甚至是“犹太教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报纸业或出版业中,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样,犹太人实际上倾向于成为温和的中心,而非极端的保守主义或极端的社会主义。另外,犹太人很少宣传“犹太教的”观点,也就是说,他们很少公开维护犹太教的思想。但是,正如后来人们所见,对于犹太人的仇视者来说,这并没有造成什么差异,因为他们很快就创造出一个完全想象的犹太人的“特性”“信念”“精神”等条目。从长期来看,保护自己免受这些恶毒的指控是不可能的。这些指控包括犹太人坚持自己的立场,显示自己的精神特性。
现代犹太新闻业之父是莱奥波德· 索尼曼,他在1866年创办了《法兰克福汇报》。索尼曼在柏林有两位一样伟大的报业大亨同伴,一位是莱奥波德· 乌尔施泰因,一位是鲁道夫· 摩西。乌尔施泰因在1877年购买了《新柏林日报》,后来增加了《柏林早报》。他的五个儿子参与之后,乌尔施泰因的公司成为了最庞大的出版康采恩之一,直到纳粹把它击碎。更有影响的,特别是在大众市场更有读者的是摩西的公司。其奠基人鲁道夫· 摩西在1871年出版了《柏林日报》,这是第一份主要由广告而非由读者做财务支撑的报纸。摩西通过创建两份主要为工人大众服务的便宜报纸——《大众报》和《晨报》——扩大了自己的帝国。到1914年,摩西的报纸总发行量在约400万的总人口当中达到了25万份。犹太人很少出现在图书出版业,著名的出版人是塞缪尔· 菲舍尔和库尔特· 沃尔夫,他们主要是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出版商,但是保持了非常高的文学水准。
紧接着“犹太人的”出版或者银行,在犹太恐惧症患者的心理世界一直构成最重要因素的机构是受到极度诽谤的百货商店,尤其是纳粹分子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一恶魔般的百货商店的疯狂攻击。这些商店被认定吞噬了许多德国人的小杂货店的生命,让它们垂死挣扎。事实再一次证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尤其是19世纪的百货商店,它是创新的奇迹,因为它将许多小商品在一个中心区域集中起来,以优雅的环境、阅读室和休息室、餐馆以及低廉的价格,给消费者从未有过的吸引力而诱惑着他们。百货商店应该是消除了对喜欢讨价还价的犹太人的成见,因为它的交易价格固定。但是,对犹太人的仇视仍未改变,它很快以新的形式替代了古老的成见,也就是说,格尔松、格伦菲尔德、蒂茨、绍肯、维特海姆的百货商店是犹太人更大的经济阴谋,它的目的是接管德国的经济。
这类对犹太人的经济成功的仇视,经常来自正在被现代化快速忽视的社会经济团体,他们因为自己的经济困境而谴责犹太银行家和批发商。他们猛烈攻击自己假想的没有寄托的、有进取心的、冷漠无情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毫不考虑他们假定的对他们的无辜受害者的伤害,在经济成功的梯子上攀爬。这种感情在德国各地的农民当中尤其强烈。尽管第二帝国期间在建立各种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借贷机构方面取得了进步,但是犹太人贷款的传统形式在乡村依然没有减弱。农民已经习惯于数个世纪以来直接向犹太中间商直接交易的传统,这不仅发生在金融交易中,也出现在更为广泛的涉及牛、小麦、啤酒花、羊毛、皮制品和木材等商业交易当中。在德国的一些地方,特别是在法兰克尼亚、黑森和威斯特伐利亚,犹太人的商业交易者保持了他们的领导地位;从事牛交易的商人有四分之三是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