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二帝国时期的德国人和犹太人(第11/19页)
柯亨的梦想是,德国将成为文化的熔炉,在其中,犹太人和德国人成为一家人。他的梦想没有实现,但是却代表着他的那一代许多犹太人的希望。柯亨是少数擢升到终身教授地位的犹太教授。允许获取终身教授等级的人,通常被要求皈依基督教。弗洛伊德没有被允许获得教授职位,许多伟大的天才——不论皈依的还是没有皈依的——都遭遇到了持续的歧视。在小学或中学,雇用的机会可能更为糟糕,在政府的雇用也是如此。犹太人被有效地排除在上层公务员、内阁职位之外,尤其是排除在最受国民尊敬的军官团之外。未受洗礼的犹太人在普鲁士军队中,或者在普鲁士主宰的其他邦的军队中,是不可能成为一位军官的。正如弗里茨· 斯特恩所说,在德国没有德雷福斯案件,因为德国没有德雷福斯。
然而,尽管存在着这些形式的隔离,正如许多德国犹太人自己的观点和个人的表白所显示的那样,他们感到自己是德国人,并且认同犹太教士莱奥波德· 施泰因的主张:
我们是德国人,我们不要其他东西!除了德国这个祖国,我们没有其他祖国,我们不希望其他祖国!唯有依靠我们信仰,我们才是犹太人,在其他方面,我们效忠我们生活的国家。
假如我们回顾第二帝国,以及犹太人对生活在那里的状态的看法,我们就会清晰地发现,尽管有许多困境和羞辱降临到个别的犹太人身上,但是犹太人在德国有着在家的感觉,他们组建家庭,并且参与到德国的生活和文化当中。犹太人把自己奉献给了德国,他们沉浸在德国文化之中,并给予德国经济的强盛以金融上的支持。他们得到的奖励是可观的,因为四分之三强的犹太人属于殷实的中等阶级,相比之下,他们是一群享受着比平均水平的德国人收入更高的小资产阶级分子。他们的住宅和豪宅是他们物质上成功的见证。他们并没有显眼到他们随时会被清除的地步,或者他们在德国的生活十分危险,以致他们必须准备好行李箱,随时等待通知走人。那么,什么能够解释在德国存在的对犹太人仇恨的顽固性呢?它是如何表现自身的?同时为何对德国的犹太人是潜在的危险呢?
第二帝国反犹太人偏见的多样性
第二帝国反犹太人偏见可以比作水流中的漩涡,它在强度上经常变化,一直产生着吞噬犹太人的危险,最终,漩涡变成了有着政治和文化强度的更大涡流,种族主义仇恨的恶魔从中浮现,在阿道夫· 希特勒纳粹运动中变形,最终成为致命的东西。这些漩涡里有持续的反犹太人的基督教的偏见,它们谴责犹太人为杀害基督的人,指控他们犯有各种各样反基督教社会的罪行;有民族主义的偏见,它们控诉犹太人是“异己的存在”,是一个国家中的国家;有经济上的自我利益,它们控诉犹太人是欺骗诚实的德国人的吸血鬼;有大众歧视性的偏见,它们以各种羞辱的形式(斥责、排挤、嘲笑)指控个体的犹太人;有种族生物学的信念,它们诬蔑犹太人在种族上是劣等的,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具有生物学健康的危害。这些偏见绝非在孤立中运作,而是在许多情况下构成了相互关联的背景或综合征,它们在单一的个体中,也在更大的集团中运作;另外,就是在第二帝国期间,这些反犹太人偏见公开地爆发,成为了组织化的政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基督教对犹太人的偏见在德国依然强大,尤其是在乡村,宗教信念在那里根基极深,民众紧密地依附在他们的宗教机构身上。例如,巴伐利亚奥伯阿默高的村民依然十年一次上演耶稣受难剧,这可以追溯到1633年,以庆祝耶稣的诞生。用情节剧的道德语言上演的受难剧,其根本的主题是犹太人在耶稣十字架受难中的罪行。尽管纳粹是非宗教的,但是它依然把这部戏作为真正的民间文化保留了下来。事实上,纳粹在这部戏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是其反犹太人的信息,它相信这一信息超越了其宗教的起源。在迷信的农民和被迷惑的患有犹太恐惧症的人当中,古老的宗教神话依然能发现其忠实的听众。在1867年和1914年间,有十二件审讯涉及在德国和奥地利的祭祀杀孩。前十一件没有起诉成功,第十二件的定罪是谋杀,而非祭祀杀孩。宗教机构也是有信誉的,据说像科隆和布雷斯劳大主教那样的教士就公开表明谴责古老的反犹太人诽谤。但当教皇庇护九世利用反犹太人的情绪爆发破坏这种教士发起的启蒙的时候,以上的作为就显得无济于事了。教皇宣称犹太人是“耶稣的敌人,他们没有上帝,只有他们的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