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内战:布林迪西,莱里达与底耳哈琴(第13/14页)

恺撒的处境极险。虽然他把伊庇鲁斯的占领线尽量拉长,但他的兵力毕竟过于薄弱,而维系则极感困难;敌方则制衡海洋,又有底耳哈琴充足的供应。恺撒的部队顶多两万,而庞培则至少四万;以这般弱势兵力,他不敢向庞培挑战。幸运的是庞培当下竟未逼他对阵,却四平八稳地在阿普沙斯河右岸(恺撒则在其左岸),底耳哈琴与阿波罗尼亚之间进入冬营,以便春季他的东方军团到达,可以以绝对优势粉碎恺撒部队。

这般,数月度过。设若天候好转之后,恺撒仍旧带着他弱势的部队嵌于伊庇鲁斯的岩石缝里,西有庞大舰队,东有绝对优势陆军,则他必至惨败。他唯一的希望仍是他的运输船队。运输船若想突破封锁或与封锁舰队对抗,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第一梯次的愚勇行动已经迈出之后,第二梯次便势在必行了。恺撒的自忖处境之危急可以由一事看出:当运输舰队仍未抵达时,他计划独自乘渔船渡亚德里亚海,率运输舰队过来。这个计划之所以放弃,只因为找不到水手敢担任这般冒险的工作。

安东尼乌斯前往伊庇鲁斯救主

但他在意大利忠诚的副将并不需他亲自出现才肯效命。马库斯·安东尼乌斯为了拯救他的主人,再度率运输舰队从布林迪西出航,载运四个军团与八百骑兵。幸运的是一股强大南风把他带过利波舰队。然而,这股风虽然救了他们,却也把他们挟持过恺撒与庞培的兵营,带向底耳哈琴的北方,至利苏斯,又幸巧这座城镇还站在恺撒一边。当他们被吹过底耳哈琴的时候,庞培的舰队开始追逐了,而安东尼乌斯的船队刚刚抵达利苏斯,敌人的战舰就已出现;然而正在这时,风向回转,把敌人舰队一部分吹向大海,一部分吹向岩岸。于是,由于至为惊人的幸运,这第二梯次的运输竟也成功了。

恺撒军会合

安东尼乌斯与恺撒之间仍有四天的行程,中间阻隔着底耳哈琴与整个庞大的敌军。但安东尼乌斯幸运地采取了危险的行军路程,绕过底耳哈琴,而与迎上来的恺撒在阿普沙斯河右岸相遇。庞培本想阻断两军的会合,而逼迫安东尼乌斯单独作战,既不成,乃在吉纽沙斯河边布阵(此河在阿普沙斯河与底耳哈琴之间,与前者并行),又静蛰不动起来。现在恺撒觉得足以一战了,却遭庞培拒绝。恺撒乃以步兵强行军,像在莱里达一样,骗过敌人,到达庞培军营与其基地底耳哈琴之间。

巴尔干山系由东向西延伸,止于亚德里亚海的狭长地岬底耳哈琴,同时向东南伸出侧支,约与底耳哈琴有十四英里距离。这侧支然后以新月形形状转向海边而与主山系合围着一片小平原,小平原靠海边又包围着一块陡岩。现在,庞培将军营移扎于此,而尽管恺撒的陆军阻断了他与底耳哈琴的陆上通路,他的舰队却不断在他的军营与底耳哈琴之间往返,使他的供应无缺。在恺撒这一边,尽管强大的支队常向后方乡镇索粮,尽管恺撒致力于组织运输系统,以便定时供应必需品,小麦却经常缺乏,而代以肉类、大麦,甚至树根。

恺撒包围庞培军营

由于那慢郎中庞培仍旧按兵不动,恺撒乃计划占领庞培军营周围的高地;此举至少可以阻止庞培的优势骑兵,对底耳哈琴的制衡亦更可自由,而若可能,则迫使庞培作战,或逼他登船撤退。恺撒的部队将近半数遣入内地,以其余的部分来包围几近两倍的敌军,可说是唐吉诃德式的举动,何况敌军密集于一处,有海洋与舰队为依托。然而恺撒的部队仍以极大的艰辛完成了连绵十六英里的连锁包围据点。这是内线;其后,在外围又加一线,以防底耳哈琴的敌人进攻,因为底耳哈琴有舰队为助,很容易派兵将恺撒的包围圈包围在内,而形成逆转。

庞培不止一次攻击壕沟的某些部分,意图打断敌人阵线,但他并不想发动正规战来阻止敌方的包围。反过来他却在敌人的壕沟与自己的军营之间又挖了一些壕沟,互相连接。两方都尽可能把壕沟向前推,而挖掘工作在不断的冲突战中进行缓慢。同时,在恺撒阵营的另一边则与底耳哈琴的守军发生小规模战斗。恺撒意图由某些守军之助攫取该要寨,但为敌方舰队所阻。各据点不停发生战斗,有一天甚至六个据点同时;而恺撒身经百战的士兵总是占据上风。譬如说,有一次,单独一个步兵队在其壕沟中独当四个军团数小时之久,直至援军抵达。两方均无可观的胜负,但包围态势对庞培军却压力渐大。高地流下的小溪被恺撒军切断,迫使庞培军以稀少而品质不良的井水解渴。更严重的是马匹缺少饲料,而舰队亦无法做适当供应。死亡甚众,即使海运至底耳哈琴亦无作用,因为彼处也同样缺少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