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章 中日初战白村江(第12/13页)

在仰天长啸一番后,朴市秦造田来津提起战刀,冲向了已经跳上船来准备将自己生擒活捉的唐军士兵,一口气连杀数十人,但终究还是因寡不敌众而被活活砍死在了船上。

这就是命啊。

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战之后,倭国水军沉船过半,不得已退走岸上,而陆上部队在亲眼目睹了水军惨状之后,也顿时斗志全消,纷纷表示这仗没法打了,于是也从各个据点内撤出,水陆两军会师一处后,立刻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胜利大逃亡。当年的九月十九日,前来参战的数万倭军全数离开朝鲜半岛,带着愿意跟着他们一起走的百济遗民浩浩荡荡狼狈不堪地逃回了倭国。

百济复国运动宣告失败,从此历史上再无百济这个国家的存在了。

而丰璋王则逃去了高句丽,后被唐军所俘,流放江南,不知所终。

两国第一战,以唐朝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此役,唐军破倭船四百余艘,歼灭倭军万余,刘仁轨也因此名声大振,留芳史册。

公元1935年,适值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一代学术大师傅斯年中年得子,取名傅仁轨,为的就是纪念这位在白村江大扬国威出尽了风头的刘仁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大战原本说好要来的高句丽虽然自始至终没出现过,但绝非是这伙人不守信用,他们一直在北面跟大唐对峙,而大唐也确实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力量来防止他们的偷袭。可以很负责任地讲,如果这次没有高句丽的牵制,一旦唐朝全力以赴打过来,那倭国绝对会死得更难看。

不过,尽管是一败涂地,用日本人自己的话来讲叫做“须臾间兵败如山倒”,但在这场战争中,倭国的表现倒也不是一片漆黑,还是有一些能让后人(只是日本人而已)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自豪的故事的。

在白村江之战中,倭国那边除了战死的,还有很多被俘的,其中有五个人,分别叫大伴部博麻、土师连富杼、冰连老、筑紫君萨夜麻和弓削连元宝儿,这五个人估计平时关系很铁,一起打仗然后一起被抓,接着又一起被送到了长安。

到长安之后,就没人管他们了,于是五人组就成天四处打探如何回日本,当时长安城里头大家都在谈论大唐和倭国的会战,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坊间还传闻说唐军准备胜勇追穷寇,跨海打到倭国去。

这本是人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但那五个人却真的相信了。

信完之后他们就急了,心想当俘虏已经够凄惨的了,这要再当亡国奴那哪还有脸见祖宗啊,横竖得把这个消息送回国内,让祖国人民有所准备不是?

就这样,问题又绕回了起点:如何回国?

其实回国不是问题,关键是路费,五个人身上没一分钱,船家当然不肯帮他们渡海,只要解决了金钱问题,自然也就能回家了。

正当他们各自琢磨着是去搬砖还是摆摊来挣钱的时候,大伴部博麻发话了:“要不你们把我卖了吧,然后用卖得的钱作路费。”

他说的卖不是卖窑子,而是卖去当奴隶,唐朝时的中国流行用各种外国人当奴仆,市场上黑奴都有,学名昆仑奴,倭国奴应该也有人买,尽管可能价不高,但换几张船票应该问题不大。

四个人齐声叫好,当场就把大伴部博麻送去了人肉市场,接着买了船票就回了倭国。

而大伴部博麻在长安一直干了三十多年的苦工,才被后来的遣唐使给搭救回了国。

然后他受到了持统天皇的亲自接见,天皇都被这苦人儿给打动了,不仅赏赐了财宝和土地,还在史书中大书了一笔。

与此同时,大伴部博麻的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也教育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到了江户幕末,甚至还被尊攘派刻成了碑四处宣传。

之所以要说这个跟冷笑话一般的感人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两件事:第一,大唐对于战俘真心挺优待的,不砍头不坐牢任你到处溜达,只要有钱就能回家;第二,那就是唐朝并不打算乘胜追击把倭国给攻下来,不然就会跟多年前准备对百济用兵时一样,不让一个日本人回国。

但当时倭国人并不知道这点,战败的消息传来以后,全国立刻陷入一片恐慌,人人自危,都觉得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曾经有史学家把白村江战败评价为日本两千多年历史上最大的两次亡国危机之一。

另一次是昭和二十年(公元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条件投降,日本列岛面临着被美国占领后瓜分的危险。

或许有点夸张,但倭国国内因此而产生的绝望和恐惧却是真的。

而朝廷那边也乱,应该说更乱,当时甚至有人把当年苏我入鹿的那套倭唐必有一战的论调拿出来老话重提,这显然是针对消灭了苏我宗家的中大兄王子和中臣镰足,目的无非是想趁乱捞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