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壹 第十章 中日初战白村江(第10/13页)
阿倍比罗夫是当时日本列岛最能打的人。
大唐当时最能打的,应该是薛仁贵。不过他没来。
还有第三批部队,总共一万余,不过他们并不用出国作战,只是在今天静冈县清水市一带驻守待命,以防不测。
根据倭国大本营制定的构想,这次作战的计划应该是这样的:先由百济王子扶余丰璋回国称王,然后带领百济遗民在第一军的配合下赶走新罗人,接着唐朝势必会派大军前来,到了那个时候,再由登陆半岛的主力部队第二军与其最终决战,将其击败。
平心而论,这个想法很美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居然也意外地顺利,至少在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
当年六月,两万七千人的主力部队登陆半岛,随即在阿倍比罗夫的率领之下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沙鼻歧、奴江二城,使新罗与唐军的联系通道几乎被完全切断。
唐军之所以被打成这样,并非战斗力不高,而是人数不够,之前配合新罗灭完百济后,觉得待着也没啥意思,就撤走了主力,只留少数人协防,不曾想让倭国人钻了空子。
于是只能写奏折回国求援了,但正打得顺手的阿倍比罗夫毫不在意,他和第一批一万人的部队合并一处,做好了和唐罗联军决一死战的准备。
形势喜人,形势逼人。
就在所有倭国人都以为能一直这么春风得意下去的当儿,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百济的内部出了大状况。
王子扶余丰璋虽然被护送回了国,也很顺当地被拥护为百济新一代国君,称丰璋王,可是没过多久,他就跟鬼室福信有了矛盾。
矛盾的主要焦点在于兵权,丰璋王想把复国军统归到自己麾下,因为他觉得自己才是唯一能够拥有这支部队指挥权的人,而鬼室福信自然是不肯,因此,两人就这么对立了起来。
对立的结果是丰璋王说鬼室福信要谋反,鬼室福信骂丰璋王是“腐狗痴奴”,然后丰璋王拍案而起先下手为强,于天智称制二年(公元663年)六月率亲信突袭鬼室福信,将其擒获后斩首,并把头颅挂于闹市示众。
这次行动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百济复国军瞬间士气大跌,因为不管怎么说,这支部队也是鬼室福信一手带出来的,他丰璋王名为百济王,实际上在倭国生活了十好几年,复国军将士除了知道他是义慈王的儿子,王室正统继承人之外,几乎就没有任何交集了,现在这个路人甲把大家的老领导给弄死了,还想统领部队,谁肯听他啊?
鬼室福信之死,使得百济复国军就此变成了废柴一根,几乎再无战斗力。
这挑大梁的任务,终于落在了倭国人的身上。
而对面的唐罗联军自然不会放过如此机会,当年八月,大唐皇帝高宗李治派七千兵马走海路抵达百济,和留守部队会师之后,分两路展开攻击,一路走陆地,一路走海路。
当时百济复国军的大本营在周留城(今韩国忠清南道内),那地方跟前是一条江,叫白村江,绕过周留城后再奔腾至海,入海口则名为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口)。
唐罗联军的水上部队正是打算走白江口逆流而上配合陆军夹击百济人和倭国人。
而在周留城的边上,还有十来座小城,但都在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里被唐罗联军的陆地部队逐一攻陷,唯独剩下一座任存城,是进攻周留的必经之路,只不过那里地势险要,外加倭国大将阿倍比罗夫亲自带队死守,所以联军一直无法拿下。
也就是说,是否能够顺利拿下周留城乃至此战成败,最终将由双方的水军来决定。
倭国水军统领是朴市秦造田来津,这人不但负责水战,还负责造船,当时倭军所用将近千余艘船只都是他监工督造的。
而唐朝当时的水军将领,叫刘仁轨,时任检校带方州刺史,时年六十二岁。
刘仁轨,河南人士,平民出身。本来家境就不怎么样,又恰逢隋末大乱,所以年轻时日子过得非常清贫,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专心于书本,素有恭谦好学之名。唐高祖时代,因受开国功臣任瑰赏识,在息州(今河南息县)参军,不久,出任陈仓县尉。
本来以为一辈子就这么安安稳稳地过了,结果却摊上了大事。
话说贞观年间,陈仓有个人叫鲁宁,官居折冲都尉。
唐朝实行府兵制,基层组织的军府叫折冲府,折冲府的长官叫折冲都尉,最低也是个五品官,要比陈仓县尉的刘仁轨强很多了。
不过这个鲁宁性格不太好,嚣张跋扈喜欢欺负人,下到老百姓上到地方小官无一不遭受他的魔爪虐待,因为此人官大,也没人敢管,属当地一霸。
只是没想到鲁都尉运气不好,有一天不幸惹了刘仁轨。刘县尉知道这人的来头,所以一开始好汉不吃眼前亏,撸着顺毛说好话,但鲁宁非但不领情反而越发张狂,终于把谦恭的刘仁轨给惹毛了,当即命令衙役把鲁宁关入大牢,命其好生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