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经济大恐慌(第8/12页)
然而,两次大战之间经济之所以严重崩溃,大战期间及战后欧洲的分崩离析及政治纷乱,只能为其提供一部分理由。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可以从两方面讨论。
其一,当时,国际经济呈现极端不平衡的局面,美国的高速增长,和世界上其他各国根本不成比例。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完全发挥不了作用。因为美国与1914年之前作为全球中心所在的大英帝国不同,前者自给自足,对外界几乎没有任何需要。因此之故,美国又有一项与英国不同之处:它根本不在乎国际账务支付是否稳定,更不会出面维持。而过去英国身为大的出口国家,深知国际贸易是用英镑结算,所以极其注意维持其币值的稳定。美国之所以不甚需要他国,是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对外来的资金、劳动力,以及(相对而言)日常必需品的需求,都较以往任何时候为低,只有少数原料例外。美国的出口,对世界其他地区虽然很重要——好莱坞等于独霸了全球的电影市场,但对本国的重要性而言,却比任何工业国家都小得多。美国退离世界经济舞台中心,对全球影响到底有多重大,这也许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美国经济学家及政治人物显然深受这类说法影响,认为美国的消极导致了萧条的发生。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极力说服华盛顿当局改弦更张。于是1945年后,美国便开始全力担负起维持世界经济稳定的责任(Kindleberger,1973)。
其二,经济大恐慌的缘由,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当时世界经济产生的需求不够,不足以维持长期的扩张。我们已经看见,20年代的繁荣现象基础其实相当脆弱,甚至美国亦然,当时美国农业已经开始不景气。跟众人对伟大爵士时代的神话印象相反,一般人的工资并未大幅上升。到了景气末期,最后股价暴涨的几年,工资甚至开始迟滞不前(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USA ,I,p.164,Table D722—727)。当时的现象是,工资落后不动,可是利润却不成比例地大幅跃升。结果富者愈富,占有全国资产的一大半。这种情况,在所有自由化市场暴涨时都是如此。工业生产力不断快速增加,可是大众需求却无法配合,赶不上亨利·福特(Henry Ford)最盛时期大量生产的步伐。结果就是生产过剩,投机盛行,接下来引发的便是总体的崩溃了。在此,不论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如何争论,甚至到了今天他们还在争辩不休,但是,当时凡对政府政策有兴趣的人士,都对需求普遍不足的现象印象深刻,连凯恩斯也不例外。
最后的大崩溃终于来临,对美国的打击自然最为猛烈。又因为之前由于需求增长不足,商人便大幅扩大消费信用以刺激需求。如此一来,全面崩溃的打击更重。(我们如记得80年代后期的现象,应当觉得这段历史相当眼熟。)自欺的乐观分子投机成风,又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欺世盗名的财务专家煽风点火,[6] 房地产界一度异常兴旺,早在大崩溃前的好几年就达到巅峰。银行吃了大亏,一身坏账,开始对新申请的房屋贷款以及重新抵押,一律予以拒绝。可是为时已晚,已经来不及了,(1939年)将近半数的房屋贷款无法履行偿付责任,平均一天有1000户住宅被查封。在此冲击之下,美国数千家银行一个接一个倒闭(Miles et al.,1991,p.108)。[7] 当时全美国各种中短期的私人贷款,总额高达65亿美元,其中仅汽车贷款一项,就占了14亿美元(Ziebura,p.49)。另外一项因素,更使经济受到信用暴增的影响。美国消费者借款的目的不是花在传统的衣食上,而衣食消费弹性很小。一个人再穷再苦,日常生活所需也有一定的基本额,降不到哪里去,同样,就算收入增加了两倍,日常需用也不会同比例增加。可是美国民众贷款购买的不是解决基本温饱的东西,而是当时美国已经开始大力鼓吹的现代消费社会的耐用消费品。然而车子、房子,并不是急需之物,随时可以延后,需求弹性很受收入的影响。
因此,除非大家都觉得不景气只是一时现象,对未来都抱着相当信心,否则像这样大的危机带来的冲击自然异常严重。1929—1931年间,美国汽车产量骤减了一半。跌落得更厉害的是以低收入者为对象的留声唱片(所谓的黑人唱片及爵士乐唱片)出版量,这些唱片有一段时间几乎完全销声匿迹。总而言之,“这一类新产品和新生活方式,跟铁路、新式轮船、钢铁,及生产机器工具都不一样,后者有助于降低成本,前者却得依靠收入快速普遍地增加,以及众人对未来持有的高度信心。”(Rostow,1987,p.219.)不幸的是,此刻完全崩溃的正是大众的收入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