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第6/9页)
子贡气得脸色都变了。孔子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啊。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种基本原则把全部知识贯穿起来的。”
孔子知道弟子们心怀愤怒,于是叫子路问道:“诗》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田地呢?”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放我们走。”孔子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仲由,假如有仁德的人必定受人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如有智谋的人就能够畅通无阻,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呢?”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相见。孔子说:“赐啊,《诗》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田地呢?”子贡说:“先生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纳先生。先生何不稍微降低点要求呢?”孔子说:“赐,有经验的农民虽然会种庄稼,但却不能保证准有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手艺精巧,但他制造的器具未必能令人人称心如意。君子能够研修自己的学说,就像结网先有纲一样,然后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为社会所容纳。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降低标准求人容纳。赐,你缺乏远大的志向啊!”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相见。孔子说:“回,《诗》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上’。难道我们的学说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田地呢?”颜回说:“先生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容纳先生。虽然这样,先生还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容纳又有何妨。不被容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学说得不到研修提高,那才是自己的耻辱。至于研修成的学说不被采用,那是国家当权者的耻辱。不被采纳有什么关系呢?不被采纳,然后才显现出君子的本色!”孔子欣慰地笑着说:“是这样啊,颜家的子弟!假使你成了大富翁,我愿意做你的管家。”于是派子贡到楚国。楚昭王派军队迎接孔子,这才从窘境中解脱出来。
楚昭王想把有户籍登记的七百里地封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说:“大王派往诸侯国的使臣,有像子贡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说:“大王的辅佐丞相,有像颜回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问:“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问:“大王的各主事官员,有像宰予这样的吗?”昭王说:“没有。”子西接着说:“况且楚国的始祖从周天子受封时,封号才是子男爵,土地只有五十里。如今孔子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申明周公、召公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如果任用他,那么楚国还能保住世世代代统治方圆数千里的土地吗?当初周文王在丰,周武王在镐,从统辖百里的君王,最终称王天下。现在孔丘如果拥有七百里土地,又有众多的贤能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昭王于是打消了原来的想法。这年秋天,楚昭王死在城父。
楚国装狂的接舆,一天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旁边,说:“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学说和道德为什么如此不受重视!过去的已经不能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追求。算了吧,算了吧!现在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孔子赶快下车,想和他谈谈,但他却快步走了,没能和他交谈。于是孔子从楚国返回卫国。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是鲁哀公六年。
第二年,吴国和鲁国在缯会盟,吴国要求鲁国提供百牢祭品。吴太宰嚭召见季康子。季康子派子贡前去交涉,然后吴国才放弃违礼的索求。
孔子说:“鲁国、卫国的政治,同兄弟一样相似。”这时,卫出公辄的父亲蒯聩没能继位,流亡在外,诸侯对此事屡加指责。而孔子的弟子很多人在卫国做官,卫君辄想让孔子来执掌政事。子路说:“卫君等待先生前去执政,先生打算先抓什么呢?”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的事吗,先生太迂阔了,为什么要正名呢?”孔子说:“鲁莽啊,仲由!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耳,说话不顺耳就办不成事,办不成事礼乐就不能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会准确适度,刑罚不准确适度百姓就会手足无措。君子办事必须符合名分,说话必须切实可行。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应该毫不苟且不马虎才行啊。”
次年,冉有为季氏统率军队,和齐国在郎地作战,打了胜仗。季康子说:“先生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呢?还是天生的呢?”冉有说:“从孔子那里学来的。”季康子说:“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呢?”冉有回答说:“用他必须有正当的名分,让他把德政传播给百姓,这样做即使对质于鬼神也没有遗憾。如果让孔子像冉求我一样去打仗,即使封给他千社,先生也不会干的。”季康子说:“我想召他回来,可以吗?”冉有回答说:“如果你想召他回来,只要不让小人从中阻碍他,就可以了。”这时卫国孔文子想攻打太叔,向仲尼问计策。仲尼推辞不懂军事,回去他当即命令备车离开卫国,说:“鸟能选择树木栖息,树木怎么能选择鸟呢?”孔文子坚决挽留他。正巧季康子使公华、公宾、公林,携带厚礼迎接孔子,孔子就回鲁国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