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第5/9页)

有一天,卫灵公询问打仗列阵的事,孔子说:“祭祀的事曾经听说过,排兵布阵的事未曾听说过。”第二天,灵公和孔子谈话时,看见雁群飞翔,就抬头仰望雁群,神色不在孔子身上。孔子于是离开卫国,又到陈国。这年夏天,卫灵公去世,他的孙子辄继位,这就是卫出公。六月,赵鞅把流亡在外的卫灵公的太子蒯聩送到戚邑。赵鞅指使阳虎让太子蒯聩身穿孝服,又让八个人披麻带孝,伪装成从卫国来迎太子回去奔丧的样子,哭着进入戚邑,因为没有成功就住在了戚邑。冬天,蔡国迁都到州来。这一年是鲁哀公三年,孔子已经六十岁了。齐国帮助卫国攻打戚邑,因为太子蒯聩在这里的缘故。

同年夏天,鲁桓公、矨公的庙失火,南宫敬叔去救火。孔子在陈国,听到鲁庙失火的消息,说:“火灾一定在桓公、矨公的庙吧?”不久得到证实,果然如他所说的一样。

到了秋天,季桓子病重,乘辇车望见鲁城,长叹一声说:“从前这个国家几乎强盛起来,因为得罪了孔子,所以没有强盛起来。”回头对他的继承人季康子说:“我要是死了,你必然会当鲁国的丞相。当丞相后,一定召回仲尼。”几天后,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继承了他的职位。办完丧事,季康子想召仲尼回来。公之鱼说:“从前我们先君用他没有善终,最后招致诸侯耻笑。现在又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废,是会再次被诸侯耻笑的。”康子说:“那么召谁合适呢?”公之鱼说:“一定召冉求。”于是派人去召冉求。冉求准备前往。孔子说:“鲁国派人召回冉求,不会小用,将会重用他。”就在这一天,孔子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这些弟子志向高远而行事疏阔,他们富于文采,我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教育他们。”子贡知道孔子思归,送冉求时,叮嘱过“你如果被重用了,设法把孔子招回去”的话。

冉求离去以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移居到蔡国。蔡昭公打算去吴国,是吴国召他去的。以前昭公欺骗大臣迁到州来,这次前往,大夫们害怕再次迁都,公孙翩就在路上把昭公射死了。楚国进犯蔡国。秋天,齐景公去世。

第二年,孔子从蔡国到叶邑。叶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说:“为政在于招纳远方的贤人,使近处的人归服。”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情况,子路拒绝回答。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说:“仲由,你为什么不回答说‘他这个人,学习道理从来不知道疲倦,教导别人从来不知道厌烦,发愤学习时忘记吃饭,快乐时忘记忧愁,以致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罢了’。”离开叶邑,返回蔡国。路上遇见长沮、桀溺并肩耕作,孔子认为他们是隐士,就让子路前去打听渡口在哪里。长沮说:“车上那位拉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啊。”长沮说:“他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了。”桀溺问子路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那你是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啊。”桀溺说:“天下到处都动荡不安,谁能改变这种局势呢?况且你跟随为躲避暴君乱臣的人到处奔波,还不如跟我们为躲避乱世而隐居呢!”说完继续干起活来。子路如实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和鸟兽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用为改变这种局面四处奔波了。”

另一天,子路一人行走,遇见肩负除草器具的老农,说:“你见到我的老师吗?”老农说:“你们这些人四肢不劳动,五谷辨认不清,谁是老师我怎么知道!”拄着拐杖拔起草来。子路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孔子,孔子说:“他是位隐士。”等子路回去找时,老农已经走了。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发兵救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蔡边界上,楚国就派专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应聘前往答礼,陈、蔡的大夫暗中商议说:“孔子是有才德的贤人,他所讥讽的无不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久居陈、蔡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方针,都不合仲尼的意思。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却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陈、蔡掌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两国派遣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无法行动,粮食已经断绝,随从的弟子饿病了,都无精打彩。但孔子却照样不停地给弟子讲学、诵诗、唱歌、弹琴。子路面带怒色地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窘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面对困窘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小人遇到困窘那就什么事都可能干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