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第6/9页)

情况是这样的:陈汤在等侯上面提拔通知的时候,家里老爹突然去世了。按规矩,父母去世,无论有天大的事,都要回家守丧。但是,陈汤好不容易盼到升职,决定赌一把,瞒着不回家奔丧。没想到,陈汤职位还没弄到手,就被有关部门查出他有丧不奔,简直掉到官眼里去了,就想当官,该罚。

这叫“欺上瞒下,不守孝道”,别的罪都好说,犯这等错的人,汉朝不关他进牢里,那就不叫汉朝了。于是乎,陈汤被关进监狱后,人家接着找到张勃说,对不起,你推荐的人有问题,你也要承担责任。

上面给张勃的处罚是:削两百户侯。很不巧,侯还没削,张勃就去世了,对他的处罚成空文了。

但是,陈汤也没白坐牢,他一出狱后,马上就有人向上面推荐,当了出使外国的使者。不久,因工作出色,就被提拔为西域副校尉。

众所周知,是张骞发现了西域,但是西域臣服汉朝,始于郑吉。郑吉,西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卒伍出身,曾多次随军出使西域。所以,在处理西域的问题上,他是个专家。汉宣帝刘病已时代,他曾以侍郎身份去西域屯垦积田,屡建奇功。

公元前60年,郑吉破车师国,打跑匈奴盘踞于西域的残余力量,从此以后,奠定了汉朝在西域的地位。西域有事,不再听命于匈奴,而是来向汉朝大哥请示。当时,刘病已为了方便管理西域,遂设总督(都护)一职。于是乎,郑吉就成了汉朝第一任西域总督。

西域总督的责任,大约如下:负责保护乌孙王国、康居王国等三十六国。如果发生变乱,即刻向中央政府报告。可以安抚的,安抚;安抚不了的,就打,一直打到他们听话为止。

现在,郅支单于击败乌孙国,再次盘踞西域称老大,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汉朝都不能眼睁睁地看他吃香的喝辣的。打是必须的,出兵是有道理的,但是什么时候打,不是由陈汤说了算。陈汤只是第二把手,他还有上司,那就是西域总督(都护)兼骑兵总监(骑都尉)甘延寿。

但是甘延寿不吱声,陈汤只好主动开口了。他这样给上司分析道:西域各国,天生就怕匈奴。现在,郅支单于联合康居王国,拿下乌孙,下一个可能就是大宛。如果我们坐视不管,再过几年,西域就不再是我们的了。

甘延寿想想,认为陈汤分析的有理。但是,他又想了想,突然说道:“我们还是先给中央上奏,等批准了再出兵吧!”

甘延寿这话,说得陈汤眼皮直跳。先上奏,等皇帝批准了再出兵,这是手续,也是程序。问题是,那时候没有电报,没有电话,一封奏书来回一趟,得花多少时间?!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奏书送到长安,皇帝得开会讨论。

讨论也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就在于,长安那帮公卿,自刘病已时代,从来不主张兴兵征伐西域。要说为什么,他们会拿出一大堆理由:远征西域,劳民伤财倒不说;主要是拿下了,又不能种田,也不能住人,有啥用。

所以,最后讨论的结果可能就是反对出兵。既然这样,只能想别的办法,至于什么办法,咱们只能接着慢慢再想。拖下去,乌孙国哭着喊娘的机会都没了,再拖下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西域被郅支单于慢慢地吞掉。

当然,以上看法纯属猜测。陈汤之所以想尽早出兵,原因有二。其一,打铁要趁热,趁郅支单于未彻底吃掉乌孙国之前,可以联合乌孙残余力量,向匈奴发起攻击。另外一个原因,是埋藏在陈汤心底多年的秘密了。

这个秘密就是,他渴望有一天能够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出人头地。为了这一天,他等得太久太久了。

可是,西域总督却说……

这时,陈汤顿了顿神,就对甘延寿说道:“先打报告,符合程序。问题是,长安众卿有几个是有眼光的,我认为他们肯定不同意出兵。”

陈汤这话说得甘延寿一愣,对哦,万一长安反对出兵,那他只能等着凉拌!

甘延寿一下子没了主意。既然这样,那就再想想吧!再想想,到底想多久?不知道。陈汤一看甘延寿这个态度,心都凉了半截。

这时,心里想着事儿的甘延寿竟然病了。好事没来一件,坏事尽来一堆,这叫人咋整?

是的,事情是挺难整的。但是,陈汤马上就整成了。当陈汤看见甘延寿卧床不起时,顿然想出一个天才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矫诏出兵。

矫诏?这简直是玩命。

说玩命也好,玩火也好,都不重要了。在陈汤眼里,最重要的是,事宜快不宜迟。于是乎,他假传圣旨,向西域各国征调军队,并调动驻扎在车师国的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