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强弩神箭(第14/20页)

郑和退出后,朱棣也从极度的兴奋中冷静下来,他唤太监入内,吩咐道:“传户科都给事中胡濙来见。”这位传令太监显然没听过胡濙的名字,只好默念了两遍,硬记下退出后,找资深太监帮忙到户部找人。

胡濙自从朱棣登基后,只蒙召过一次,那次朱棣以燕王时的布衣故人看待他,之后南京城的腥风血雨使胡濙对这个新主子畏而远之,朱棣也未再召见过他,似乎已忘却了这个小官。

胡濙怀着忐忑的心,随着太监进入朱棣接见臣民的偏殿。行礼完毕后,朱棣开门见山地问道:“胡濙,你在京师为官有三年多了吧,京师朝廷及应天府各级官员必定熟人众多,近日可听到些什么重要的传闻?”

胡濙心中有数,知道这只是出一道题目,正式文章还在后面,便恭声答道:“臣在户部所获各地传来报告,可见到皇上就位一年多来,各地方,包括前几年受战事影响的地区,均已迅速恢复,农村丰收,商贸兴旺,国库亦见增足。臣所听到朝野之间流传一种说法,以为大明即将迈入‘永乐盛世’。”

胡濙聪明伶俐,这番话只限于户部的立场论事,多为事实,虽然让朱棣听了十分高兴,倒也不显肉麻。朱棣点头道:“其他方面的传闻呢?譬如说,有关建文的事?”

胡濙暗道:“正文抛出来了。”他吸一口气平息紧张的心情,接着道:“这方面的传闻的确不少,朝野人士由于有所顾忌,都在私底下谈论,这一来一些无稽之谈就以讹传讹,愈传愈夸张,以致惊动了圣上。以臣愚见,朝廷不必在意,古有明训,谣言止于智者。”

这一番话讲得四平八稳,没有破绽,亦无漏洞,但听在朱棣耳中,便觉这胡濙滑头,尽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了无新意。待胡濙说完,朱棣单刀直入问道:“胡濙,你觉得天下人智者多还是愚者多?”

胡濙避开正面回答,应道:“臣觉得这些谣言之所以流传不止,主要是因为前年皇宫那场火,建文被烧成焦尸,难辨面目,是以只要有心人一挑起,天下百姓中总有一部分人会有疑心,这情形恐怕难以消除。皇上最好的办法便是不去在意,只要能崇扬文教,整军经武,振兴农商,让‘永乐之治’名垂青史,后世谁会去注意那些谣言?”

朱棣笑道:“胡卿这番话就有点诚意了,朕觉甚有道理。但谣言影响民心,民心影响士气,士气可摇国本,汝等国之大臣对这些不实的传言应思对应之策,不可令其以假乱真,以紫乱朱。胡濙,朕给你一道命令,命你一一蒐集种种有关建文的消息,包括曾汇报过朝廷的,以及民间暗地流传的谣言,仔细究其异同,尤其要好好分析,看看能否从中寻出一些脉络,抓出背后是否有人在主导其事。这事须秘密进行,所需资料找锦衣卫鲁烈要,所需花费从户部支。”说完就在案上抓起纸笔,写下“着胡濙调查不实谣言所需由各部支”,墨汁淋漓地签了名,递给胡濙,微笑道:“胡濙,你把这件差事办得好了,朕不但有重赏,还有更大的差事要派你去办。”

胡濙不知朱棣所说“更大的差事”是什么,但隐隐觉得朱棣的微笑中带有一丝难言的诡谲。他想告诉朱棣自己对“更大的差事”没有什么期待,但朱棣那耐人寻味的眼神令他不舒服,便没说什么,直接谢恩了。

胡濙退出后,朱棣暗道:“想不到一日之内,两个人都对俺说相同的话,要我不理会建文的谣言,全心致力于经武纬文,振农兴商,打造‘永乐之治’。俺听得挺烦的,但不能说没有道理。今日我要再办一桩事,让后世的读书人永远记得俺。”

他拍了两下手,示意当差的太监入殿,再次传令:“到翰林院传解缙来见。”太监奉命离去后,朱棣忽然感到一阵倦乏,就坐在龙椅靠着养神,没想到片刻即睡着了。

待得朱棣醒来,日头已偏,他一惊而起,问道:“解缙在么?”门外解缙应声答道:“臣解缙在此恭候。”朱棣要他进来。只见解缙大步走入,虽在门外枯候了半个时辰,却面无异色,行止落落大方,见了朱棣跪下行礼道:“皇上终日操劳国事,略事养神,面上便有龙虎之色,非常人所能也。”

朱棣听了心中并无喜意,心想:“皇帝本非常人,这书呆子说的不是废话么?”但他自从杀了方孝孺后,自觉大大得罪了天下读书人,读书人表面不敢说,那枝笔却谁也管不住,从此便刻意对读书人客气些,是以口头上仍表歉意:“累先生久候,十分的罪过,快请坐下说话。”

解缙坐下了。奉茶毕,朱棣便长话短说,直截了当地道:“今日请解学士来,乃是要谈一件攸关国之文运至巨的大事。朕虽为一介武夫出身,然身为国君,深知文学之兴衰与社稷之兴衰实有密切关连,故特请学士进宫,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