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强弩神箭(第15/20页)

解缙很认真地听完了,回问道:“皇上所言极是,只不知圣意的那件大事为何,臣请闻其详。”

朱棣道:“自有文字以来,文以载道,然道有正道,亦有邪道,欲国之安者,须取正而舍邪。然天下古今文书浩浩不知其数,朕意将经史子集之书,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统统编成一本巨著,不嫌浩繁。解缙,你觉得如何?”

解缙闻言张大了口合不拢来,他虽是个才子,但从来也没想过这样一件伟大的工作,而这个构想居然出自一个自称武夫的皇帝,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他嗫嚅地道:“皇上……天纵英明,这工作太伟大了,须得……”

他尚未说完,朱棣已经打断道:“这件工作朕就派你来干。你要多少人、多少银两,计画好了来报,朕要亲自听听。”解缙心中又感动又感激,半晌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能简单地说道:“此乃震古铄今的文化巨著,臣愿竭诚尽忠,全力以赴,必不负陛下圣意。”

待解缙辞出,朱棣长长吁了一口气,这一日之内,他处理了四件大事,四件事都经过他深思熟虑,在新岁过年的十天里一一想好了施行的步骤和执行的人选,就在这一天之内都办好了。他心中立刻轻松了许多,伸了一个懒腰。小太监进门来换新茶,朱棣随口问道:“今日何日?”小太监回答:“正月十六。”

永乐二年元月十六,是一个创造历史的日子。

永乐二年三月,郑和回禀朱棣,出使南洋的计画已经规划完竣,要面圣详细报告。朱棣命郑和先到宫里密报计画大旨,不需相关部门协同,但就大原则让朱棣了解重点,细节以后再说。

就在宫中同一间议事偏殿里,郑和带了大叠文书及一卷长达丈余的地舆长卷,单独对朱棣做了报告。就在这个报告中,郑和大胆地提出建造巨型宝船六十二艘,加上去年原已令全国建造的各型海船一百八十艘,共载二万多人的部队出海的计画。

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伟大航海计画,符合朱棣的心意,却超出朱棣的预期!现在轮到朱棣眼睛发亮,心鼓如雷,他指着放在桌上的几张宝船设计图,颤声问道:“这宝船真能有这么大?”

郑和答道:“小人走访各地造船工坊,遍寻各地造船巧匠,请教渠等经验,海船最大究竟能造到多大。航行海上最须安全,经过彼等合力算计,认为如果由全国最好的资深工匠以上好木料来制造,当可造出数十丈长、十多丈宽的宝船,最大者可载上千人。”

朱棣不敢置信,问道:“十丈宽的船,水中阻力必大,如何行驶得动?”郑和道:“宝船的船体上宽下尖,可吃深水而得稳定,所谓宽十丈乃是指甲板宽度,船身吃水部分,仍是一般船形,大约六七丈宽,各种船只视需要而定。甲板需加宽,乃是为了可以于行船之上走马练兵。”

朱棣听了乐不可支,但他是带过兵、打过仗的军事专家,略一计算,便道:“你若真有宝船六十二艘,再加各型船只一百多艘,运兵二万当无问题。但你可算过率领二万兵士海上出征,需要多少补给,多少后备支援?粮食?清水?”

郑和展开另一卷宗,一项一项解释给朱棣听,他先在预定的航海图上,指出那些将要停靠的港口,图上标示了各停靠点之间的航行距离。由于估算各点之间海上需带多少粮、水、药草、衣物……不易精准,所以每样补给都会多带几成,以防遇上突发状况,不能如期到达定点。

朱棣点了点头,再问:“如果到达定点,当地人不肯提供补给,你便如何?”郑和道:“咱们带了足够的金银币帛,即便交易不成,这二万兵士不会坐视自己饿死。”

朱棣大笑道:“说得好,朕瞧你的文书中提到除了带医生,还要带卜、僧、道之流随军出海,又是何故?”郑和道:“大海茫茫,动辄数月不见陆地,二万多人难保没有人因想家思亲,心生忧郁而成心疾,或忧虑前途心生畏惧。如有僧侣为之诵经开导,便可免除许多麻烦;如有人因而中邪,则道士可为之驱鬼;心情不稳之人,有巫卜者为之卜算前程以解忧。当然私下要告诫卜者,只准报吉,不准报凶。”

朱棣愈听愈感有趣,问道:“若是真有疾病或遇瘴疠之侵,你带多少医药?”郑和道:“回皇上,二万多兵士,合需医者二百、各种药材三百多种,方可敷所需。”

朱棣指着单上一行,问道:“航行大海,你还带数十名老妪上船,这是为何?”郑和道:“这些老妇人可为将士缝补衣袜,则衣物穿用可不必破损即弃,减少补给费用;彼等年龄足为士兵之老妈,可免男女纠纷。”朱棣好奇地问道:“听闻水上讨生活者视妇人上船为不吉,可有此事?”郑和道:“确实如此,故臣备有专船,随行老妇集中一船,确保船工兵士心里无碍。臣就不信,如若船上载有妇人即不吉祥,那这船上满载妇人,岂不注定要沉到海底?事实上,这些妇人的专船和大伙一样安全航行、安全抵达,正好可以破除这种海上无稽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