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王道之剑(第11/21页)

晚餐后,九人齐聚那道观最后面的一间空室中,朱泛和郑芫先在道观四面及屋顶上仔细勘查了一遍,确定无人隐藏偷听。住持老道士早已下令,叫所有道人不得到后殿来打扰。

室内点了几支烛火,微弱的烛光照在九人严肃的脸上,显得有点神秘兮兮。方冀是这次大逃亡计画的设计者,章逸便请他先说话。方冀道:“从六月十三咱们匆匆离开京师,转眼过了六个整月,所幸老天保佑,应文大师父安抵目的地,且已安置妥善。各位历经辛苦,总算也都完成任务,且都安然无恙。方某实在感恩不尽。”

刑部侍郎金焦道:“方先生忒谦了,这次逃亡一方面要确保皇……大师父安全,另一方面要千里欺敌,让朱棣的爪牙不知追捕谁,结果是一无所获,方先生这般策划实在了不起啊!”众人齐称是。

方冀道:“多谢诸位,但一切安排都属暂时之策,今夜咱们聚于会稽山麓,就是为了商议一个长远之计。不只能长久照顾大师父的安全,且要从国家社稷整体来看,咱们如何走下一步?”

众人都点头,但这个题目太大,没有人能提出简单可行的建议,一时之间室内就静了下来。过了一会,兵部侍郎廖平道:“方先生说得好,从国家社稷整体来看,咱们要决定一个前提……”他停了一下,方冀道:“请教廖侍郎?”廖平道:“由于朱棣已经登基,京师中反对他的忠臣已经全被屠杀,咱们如何凝聚天下反对燕贼篡位的仁人志士,起义推翻暴政,实在困难重重。”

刑部侍郎金焦道:“在京师固然困难重重,但如以此次流亡江湖所见所闻来思考,情形又有不同。咱们所接触的民间人士,不论士农工商,谈起建文皇帝之治皆有感怀之意;谈起朱棣滥杀忠臣义士,尤其是殃及无辜的事,多有愤怒。我以为建文复国的基础仍在民间,民心未死,有待一位英雄人物登高一呼,大举义旗。两江子弟多俊杰,未必不能卷土重来呢。”

丐帮的右护法姚元达道:“丐帮弟兄介入这事,实有两个原因:其一,丐帮兄弟支持红孩儿朱泛的义气,朱泛既然干了建文的锦衣卫,俺和伍宗光也加入,助他一臂之力;其二,遵奉咱们盟主钱帮主的命令,她有监于天竺武林介入朱棣的野心阴谋,便命咱们不能坐视。至于宫廷或朝廷的大事,咱们一概不懂,只知道天下老百姓最爱的就是安居乐业,最恨的便是烽火连年,遍地血腥。大人们,您要问丐帮到底帮谁,俺的回答是帮老百姓,尤其是弱势的老百姓。”

这一番话立刻显示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大家虽都出力救建文,但江湖豪客的想法和朝廷大臣的想法实有很大的不同。

廖平道:“姚护法说的也是事实,但草莽好汉也未必全是只顾江湖义气,家国大事还是参与的。想当年抗元起义时,明教和丐帮的好汉不都揭竿而起?各路英雄参加大小战役,终于将蒙古鞑子赶出我中土,那也不全是为了江湖义气吧?”

魔剑伍宗光道:“明教和丐帮当年的确加入抗元起义,那毕竟是鞑子欺压我汉族,将南人踩在脚下做最下层的贱民,加上元亡前民不聊生,百姓活不下去了,这才揭竿而战。那情形和当今朱家叔侄争皇位之战,可完全不一样。”

刑部侍郎金焦道:“‘靖难之役’在伍兄眼中只是皇家叔侄争位耳,但在我等看来,却是道统之维、忠奸之辨,也是人间大义啊。你不见方孝孺、景清、铁铉这些人,刀斧架颈项,鼎镬油锅当前,人人视死如归,难道也只是为他朱家叔侄的皇位之争?读书人的义气会不如江湖汉子的义气?”

伍宗光和姚元达闻之动容,默默沉思。朱泛道:“江湖之义是好汉的义气,国家社稷之义乃民族的气节,都是俺钦佩的。但咱们今日聚于此地,乃是要商量一下长远之计,这义理之辩可以先放一边,谈谈实际的做法。”

郑芫忽然插口道:“朱泛,这两件事密切相关。长远来看,若是咱们只看江湖道义,便要有周全的做法,长保大师父的安全,不但绝不让他落入朱棣之手,还要为他今后的日子和生涯打算;若是咱们决定从国家大义来着手,恐怕就要用大师父的名义设法招兵买马,暗寻一些秘密基地,训练反朱棣的军队。这便是何以两位护法及两位大人在决定如何做之前,先要有这番辩论。”

金焦笑道:“在京师久闻锺灵女侠郑芫的名气,十四岁就辩倒那道衍和尚的故事,都成了夫子庙说书的段子;今日一会,果然是见事明白。咱们总要先决定了大原则,后面的规划就容易了。”

郑芫笑道:“夫子庙那些说书的段子,大人们那能当真?我却觉得丐帮二位前辈说的,和两位大人想的,未必要二中择一,也未必一定要先将一者去除。依晚辈的看法,不管咱们从那一头规划,大师父的安危都是第一要务,这部分日后定是由咱们有武功的朋友来负责。至于招兵买马、策划反朱棣的大事可以同时进行,将来就要由诸位朝廷大员来主持。既然各自负责,便该同时进行才是,只是怎么个做法,恐怕要听听方军师和章叔、于叔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