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回 殊死之斗(第10/21页)

盛庸收了两三万原已被打散投降敌人的散兵游勇,当机立断,带着数万大军绕过德州,向济南而去。他暗自盘算:“李景隆溃败太快,所有原定计策皆来不及施作,现下只好到济南重新布置,咱们就在济南决战吧!”他跃马前进赶路,心中暗暗发愁:“李景隆匆匆逃离德州大本营,大量粮草全送给了朱棣。这一下他和我这边两大批人马汇入济南,济南可有足够的粮草?”

还好铁铉奉钦命已有所准备。这日是五月初九,距白沟河开战才十五天,朝廷的大军已经被李景隆败得差不多精光了,朝廷拜这样的大将军,只能说是气数吧。

三日后,燕王大军已集结在济南城外。城里山东参政铁铉及参将盛庸合流了,而李景隆又出了城南的城门,这回不是逃跑,而是被朝廷召回京师。六十万大军,只花了八个月时间就输得精光,回到南京性命保不保得住,谁也说不准。

朱棣围住了济南城,心中舒坦了一些,他清楚地感觉到,战事从此要主客易势了。从五月十五日起,不再是你朱允炆“伐燕”,而是我朱棣要直捣京师,夺你的皇位了。

朱棣对济南很熟悉,他从城西北用强弓射了一封信入城,直落在布政使司衙门外的广场上,信的内容是劝降和恫吓。但城内毫无反应,并不理会。他暗忖济南是有名的泉城,城中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绝不缺水,所以断它水源无益,不如用水淹它。朱棣也熟知三国的一些说部轶事,想到关云长水淹七军擒了于禁的故事,便立即召集诸将商议。众将均表赞成,决心掘堤引河水灌城。

这一招毒计果然有用,大水漫到城墙脚,铁铉和盛庸立刻派了游击千总,率了一千士兵出城投降,跪求燕王停止放水,饶全城百姓的性命,如蒙朱棣同意,次日即开城投降。朱棣大喜,当即接受,次日策马入城受降。

岂料就在入门城之时,一道千斤闸的铁板由上落下,居然只打中了马头,而朱棣安然无伤,却是吓得魂飞魄散。他抢了随从的马,飞奔回营,坐在帐中破口大骂铁铉和盛庸,以及两人的父母、祖父母、铁盛两家的先人神主牌。

朱棣攻打济南到六月,他的另一项秘密武器已经运到,便是二十尊大铁炮。这些大炮是从燕京及大宁拖来,过去明军北伐打蒙古军时曾发挥过效用,朱棣便暗中遣人去连炮带火药炮弹都拉了过来。

朱棣对儿子朱高煦道:“这盛庸是个良将,铁铉是个好军师,朱允炆如果一开始便用这两人替代耿炳文和李景隆,咱们未必有胜算。”朱高煦道:“父王不要长他人威风。咱们这二十尊大炮轰将起来,定要轰垮济南城墙,咱们杀进城去,看看是谁厉害。”朱棣对这大炮的威力知之甚详,他下令大炮集中火力瞄准城门四周连续轰击,不要变换目标,一直到把城墙定点轰垮为止。

次日大炮轰了一整天,城中百姓惊慌不安,要求开南门逃离济南,守城兵士也是又惊又吓,纷纷怯战,不敢守在城头上。还好天黑之后炮火稍歇,城中军民松了一口气,却又担心不知明早天亮后,战事会变成什么样。

翌晨日头才升上来,朱棣便命二十门大炮继续轰击,而且要瞄准城墙上昨日轰得弹痕斑斑的老地方全力发炮。朱棣坐在帐中盘算,再有一上午的轰击,午后城墙必有垮倒之处,便要张玉、朱能等大将准备攻城。

岂料帐外才闻得两声炮响便戛然而止。朱棣正感奇怪,已有两个校卫面色异常地匆匆奔进帐来,其中一个跑得急了,被帐门口拉的粗绳绊得一个跄踉,差一点摔个狗吃屎。朱能怒道:“什么事如此慌张?”

那两个校卫一脸惊吓和疑虑的表情,结结巴巴地道:“报告……报告王爷,城墙……城墙……大炮不能再轰了。”朱能喝道:“什么不能再轰?卡膛了吗?那有二十尊大炮一齐卡膛的道理。”那校卫道:“不是,不是……俺说不清楚,将军您自己看……”

朱棣感觉到一丝不寻常,他懒得再问那两个被吓得说不清楚话的校卫,大步走出大营,跨上马便往营地外飞奔而去,后面几个将军急忙跟上。

朱棣纵马出了营地,从高地上望下去,只见燕军兵马一层层围住济南城,但大炮全都停火。再仔细一看,那已被轰了一整天的城门四周斑斑弹痕,城墙上砖石多有破损,城垣上却矗立了一排木牌,牌上写了一行大字,但距离远,看不清是什么字。朱棣怒道:“什么东西!快传令下去,大炮给我轰。”

那两个小校卫这时已镇定下来,忙答道:“王爷,轰不得啊……”朱棣知道定是那排木牌在作怪,扬鞭指着前方喝道:“那些牌上写的什么字?”两个校卫嗫嚅答道:“高皇帝神主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