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机大战:AI真的会挑战人类?(第13/15页)
常识在中文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指的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其次指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无须特别学习就能具备的认知、理解和判断能力。我们在生活里经常会用“符合常识”或“违背常识”来判断一件事的对错与否,但在这一类判断中,我们几乎从来都无法说出为什么会这样判断。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一些几乎被所有人认可的,无须仔细思考就能直接使用的知识、经验或方法。
常识可以给人类带来直截了当的好处。比如,人人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走路的时候为了省力气,能走直线是绝不会走弯路的。人们不用去学欧氏几何中的那条著名公理,也能在走路时达到省力效果。但同样的常识也会给人们带来困扰。比如我们乘飞机从北京飞往美国西海岸时,很多人都会盯着机舱内导航地图上的航迹不解地说,为什么要向北飞到北冰洋附近绕那么大个弯子呀。“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在地球表面,会变成“通过两点间的大圆弧最短”,而这一变化,并不在那些不熟悉航空、航海的人的常识范围之内。
那么,人工智能是不是也能像人类一样,不需要特别学习,就可以具备一些有关世界规律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不需要复杂思考就特别有效的逻辑规律,并在需要时快速应用呢?拿自动驾驶来说,计算机是靠学习已知路况积累经验的。当自动驾驶汽车遇到特别棘手、从来没见过的危险时,计算机能不能正确处理呢?也许,这时就需要一些类似常识的东西,比如设计出某种方法,让计算机知道,在危险来临时首先要确保乘车人与行人的安全,路况过于极端时可安全减速并靠边停车,等等。下围棋的Alpha Go里也有些可被称作常识的东西,比如,一块棋搭不出两个眼就是死棋,这个常识永远是Alpha Go需要优先考虑的东西。当然,无论是自动驾驶汽车,还是下围棋的Alpha Go,这里说的常识,更多的还只是一些预设规则,远未如人类所理解的“常识”那么丰富。
自我意识
很难说清到底什么是自我意识,但我们又总是说,机器只有具备了自我意识,才叫真的智能。2015年开始播出的科幻剧集《真实的人类》(Humans)中,机器人被截然分成了两大类:没有自我意识的和有自我意识的。

图34 《真实的人类》第2季剧照81
《真实的人类》中,没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按照人类设定的任务,帮助人类打理家务、修整花园、打扫街道、开采矿石、操作机器、建造房屋,工作之外的其他时间只会近乎发呆般坐在电源旁充电,或者跟其他机器人交换数据。这些没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基本属于工具和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在电视剧集的设定中,没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可以被注入一段程序,从而被“唤醒”。注入程序后,这个机器人就一下子认识到了自己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种“存在”,他或她就像初生的人类一样,开始用自己的思维和逻辑,探讨存在的意义,自己与人类以及自己与其他机器人间的关系……一旦认识到自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痛苦和烦恼也就随之而来。这些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立即面临着来自心理和社会双方面的巨大压力。他们的潜意识认为自己应该与人类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应当追求自我的解放和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自由、价值……
《真实的人类》是我看过的所有科幻影视中,第一次用贴近生活的故事,将“自我意识”解析得如此透彻的一部。人类常常从哲学角度诘问这个世界的问题,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样会成为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所关心的焦点。而一旦陷入对这些问题的思辨,机器人也必定会像人类那样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之类的感慨。
显然,今天的弱人工智能远未达到具备自我意识的地步。《真实的人类》中那些发人深省的场景还好只发生在科幻剧情里。
当然,如果愿意顺着科幻电影的思路走下去,那还可以从一个截然相反的方向讨论自我意识。实际上,人类自身的自我意识又是从何而来?我们为什么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们真的能排除科幻电影《黑客帝国》的假设,即,我们真能确定我们这个世界不是某个“上帝”进行智能实验的实验室?我们人类自身不是某个“上帝”制造出来的人工智能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