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北京大学(第12/14页)

 

转赴孔林,余嘱诸生必行三鞠躬敬礼,诸生亦无违。然诸生游泰山大明湖,莫不兴高采烈,及来曲阜,既无慕古朝圣之心理素养,风气感染,徒觉疑团满腹。则此来成照例公事,兴趣价值俱减。亦如生为一中国人,不得不一读中国史,成一负担,复何其他意味之可言。

 

孔林碑碣林立,然皆在金元以后,北宋以上则甚少。余告诸生,当时中国人受异族统治,乃不得不更尊孔,使外族人亦知中国有此人物,庶对中国人不敢轻视。今君辈争言孔子乃自来专制皇帝所尊,以便利其专制。试读此间碑碣,亦岂当时许多中国人惟恐外族人不易专制,故亦教之尊孔否。诸生默无言。余又言游历亦如读史,尤其是一部活历史。太史公幼年,即遍游中国名山大川。诸君此游归,再读《史记》,便可有异样体会矣。

 

十五

 

第二次游平绥路,大同、绥远以至包头。不忆在何年。同游者皆清华师生。先至大同,赏其云冈石刻。诚千古所稀见。其非中国文化嫡传,亦一见可知。又在城中一楼,偕三四人午餐。据云此楼系大明正德皇帝在梅龙镇遇见李凤姐之原址,信否无可考。然余屡听游龙戏凤平剧,在此一餐,亦若特具佳味。

 

在绥远吊汉明妃冢,所历益远,所遇中国历史故事乃益古,亦诚大堪嚼味。参观绥远城中一中学校,教员寝室乃一大炕床,可同卧数十人。余不禁回忆起前清时在南京钟英中学读书时宿舍景况。余归后,告北大清华诸生,中国天地大,诸生毕业后,大有去处。即如绥远,民情敦厚,对学校师长特具敬意。诸生倘愿去,大炕床亦足供安卧。而日常接触,皆一生所难遇。驰马阴山大草原上,何等痛快。即恋旧游,寒暑假仍可来北平,何必尽在此惯居之城市间争一啖饭地。去至塞外,可向国家民族作更大贡献。人生亦互有得失优劣,非一言可判也。闻此后诸生亦颇有去绥远任教者,惜不久日军入侵,则又是一番天地矣。

 

至包头,由车窗南望,高桅丛峙,诚所少见。与一友某君言,到此人人去市区吃黄河鲤鱼,我两人何不去渔埠,亦有鲤鱼可吃,岂不较赴市区为佳。遂两人去渔埠。不悟乃一沙滩。少顷,河水上泛,群艇即皆浮水中,何来有店铺。及返火车,市区吃鲤鱼者皆返,津津夸鱼味之佳。余两人心不平,视手表,往返当可及火车未开。遂亟亟雇人力车去市区,即在市端觅一家,进门即大叫鲤鱼。吃得两味,赶还,距火车离站亦为时无多矣。强不知以为知,必欲异于人以为高。倘赶不上火车,岂不成大笑话。

 

十六

 

第三次似在三六年夏,余一人从平汉路经汉口,转长江至九江,游庐山。先在汉口小住,赴武昌,参观武汉大学。并游汉阳黄鹤楼。在长江船中识一川人赖君,亦只身赴庐山,遂约同游。及抵牯岭,锡予有一宅在此,其老母已先来,锡予滞平未到。余宿其家,每晨起即偕赖君遍游各处。尤爱三叠泉瀑布,下有三潭,潭水清洁,余曾裸身卧一潭中大石上半日,及起,懒不能堪。

 

一日,与赖君由山北下游西林寺。在岭上,忘其为暑天。未及半山,已热不可忍。下抵山脚,尚须行田塍数华里,乃抵寺。炎阳照射水稻,热气熏蒸,更不能受。达寺门,衣衫尽湿。寺中休憩半日。及离寺,再行田塍间,夕阳余威更酷。返抵山脚,疲不能行。然不能不登山,较之来时下山更艰困。未达山腰,夜色已深。赖君谓,当在此露宿。余谓,或遇虎遇盗,更奈何。不得已,仍尽力爬行。林间灯光微露,寻至,乃一警察派出所。喜出望外,得饮水解渴。返寓,已逾午夜。是为余游山最感寻常而最遭艰困之一次。

 

锡予已来牯岭。一日,偕其同游岭上之僧寺,似是开先寺。寺门外一大旷场,佛殿亦宽敞,游客率一过,鲜停留。余与锡予坐殿西侧一长桌饮茶,方丈偃卧佛殿正中大像前右侧长沙发上,手摇一大扇,适近余座之背后。余高呼和尚和尚三声,方丈慢起前来,谓,茶点已具,客高呼和尚何事。余问,和尚何事不上香礼拜,不诵经念佛,不回房学禅打坐,亦不招接游客,乃在佛前挥扇高卧。方丈急赔礼,谓,两客有闲小坐,请移后厅为佳。乃肃锡予及余进入大殿之后轩。轩不广,可容大圆桌设宴席。而向北长窗垂地,窗外竹荫蔽天,竹外丛树,即山野,亦即僧园。方丈呼侍者更茶点,茶味既佳,点心四碟,一一精美。方丈又推窗陪余两人闲步竹树中,为余游庐山来从未到过之另一佳处。佳在其即借庐山之胜以为胜,非赖建筑,非赖陈设,只是一寻常后轩屋,而起坐俯仰,其中真若不在人间,已在天上。以前若非有一高僧具绝大聪明,绝大智慧,乌得有此佳构。今此俗僧,坐享其成,则亦无足与语此耳。锡予不能远步,终日在家侍母。余与同游庐山,亦仅此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