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被腰斩的国家(第7/10页)
也许,这次旅行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活泼和幽默者是一个孩子,他是明兴一个小学的学生。女教师为了欢迎我们,指挥学生为我们演奏了莫扎特的乐曲。教室很清洁,也很宽敞,一班只有十五六个学生,这样教师的工作就会细致得多。不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是半日制,上午上课,下午时间由自己支配。我提到的这个男孩子,胖胖的,圆脸,深深的笑靥,每一个目光和脸部肌肉的运动都透露着聪明和顽皮。他大概是没能掌握复杂的乐器或者因为什么事而受到惩罚,在器乐合奏中,他很寂寞,无所事事,他的任务只是敲那么一下铜铃。总共敲两三下,却要规规矩矩地站在队伍里十分钟。他抓耳挠腮,心神不定,如芒刺在背。我真同情他,我相信他有着太多潜在的聪明和精力还没有发挥出来。
有人对我说西德是最富的,德国人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他们的人口平均收入仅次于瑞士而在欧洲居第二位。这当然是事实。人富了就会过得讲究,首先是房子,德国人的住房条件当然是我们无法比拟的。魏克德先生的客厅宽敞舒适,玻璃墙外面是一个山坡,山坡上栽着人工培育的细草。坐在室内,观看着阳光、绿草、蓝天、白云……就像坐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海德堡邂逅的那位经济学博士,他的住房有四百多平方米。至于一些作家、学者、名流,更有好几处房子,分别在不同的城市、乡村乃至国度,然后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自己的兴趣,不断更换自己的住宅。同时,在德国也有为低收入者准备的比较小的、公寓式的房子,也有的学者住在自盖的阁楼里。房租支出往往占一个人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五十,其昂贵也是令我们咋舌的。
这种所谓“高消费”的社会物价,往往使我们觉得难以理解。一场歌剧五十三马克(约合人民币四十五元),一杯冰激凌六马克(约合人民币五元),买一份报纸也要一个半马克。然而,这种高价换取的是更讲究的商品和服务,这也是事实。例如在德国的城市,我看了几处菜店,从外观上来说,这菜店更像我们的王府井大街工艺美术服务部。这绝不是夸张。看看那鲜艳的色彩和光泽吧,再看看那规整的形状、清洁的环境和精致的包装吧,这哪里像我们的带着泥、带着土、带着烂叶子、烂帮子的菜店呢!西红柿和土豆,都是经过挑选的,大小一样,颜色相同,装在塑料袋里,放在冰箱里的,这样的蔬菜又怎么能不昂贵呢?
然而西德并不是天堂。“高消费”并不能使人满足,更何况远远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高消费。在许多人追求物质享受的时候,却有一些青年人由于不满意这种物质丰富、内心空虚的社会风气而倾心于宗教,希图到宗教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安慰。星期天在明兴的街头,我看到那么多当神甫、修士、修女的青年男女,不禁惊讶,我问:“他们是因为受到什么刺激才看破红尘的吗?”回答是:“不见得。他们只是在世俗生活中找不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才献身宗教的。”但不论怎么样,当一位身穿黑色道袍、把自己捂得严严的年轻美丽的修女在人群中走过,在花枝招展、纷纷显示自己身材、线条和“性感”的人群当中走过时,她令我觉得相当压抑,甚至不寒而栗。
在海德堡,我们还看到了几位衣衫褴褛的青年人,喇叭裤与紧身衫样子还是蛮俏的,但每个人的服装上都补着几十个补丁,补丁叠补丁,有的补丁已经破烂不堪,布纹、布丝以及毛茸茸的纤维末梢和撕开的口子,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恐怕不是因为贫困,而是一种对于社会追求物质享受风气的抗议吧?
当然还有各种问题,就业问题、吸毒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两代人之间的鸿沟——英语叫作代沟问题,隔膜与“凉快”的问题。人毕竟是人,是万物之灵,仅仅物质方面的满足并不能使人幸福。从宫廷出走的释迦牟尼,难道是由于物质上的匮乏吗?物质上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例如,德国是一个汽车工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到处可以看到包括在我国、在全世界都能常常看到的“奔驰”汽车的三叶形商标。然而,也正是在德国,我却看到了远远多于中国的那种微型的、廉价的、所谓“甲壳虫”式的汽车。坐在这种简陋的汽车里的人,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幸福呢?另一方面,最新式、最时髦、最讲究的汽车,又能在人们的幸福中占多大的比重呢?
当然,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怀着“酸葡萄”的心理来藐视这一切,来自吹自擂也是不行的。我们的生产、生活水准是太低了,差距是太大了,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尽快创造一种更富裕也更文明的生活。否则,真的要被“开除球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