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灵魂去流浪(第14/19页)

明、清两代维持元代运河的基础,明时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废的山东境内河段,从明中叶到清前期,在山东微山湖的夏镇(今微山县)至清江浦(今淮阴)间,进行了黄运分离的开泇口运河、通济新河、中河等运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间开挖月河,进行了湖漕分离的工程。

镇江、扬州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湖、河水面积占城区的1/3,被称为“中国北方威尼斯”,这在北方城市里非常少见,这其中就有京杭大运河的功劳。苏州自古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运河的开通,使苏州水多粮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来说,却是一场天大的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这也直接导致了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修建运河的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每五家就要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5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竟有250万人死在了运河沿线。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曾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有人认为,假如没有当年隋炀帝铺张奢糜巡游江南的事,那么隋炀帝凭借着修建大运河给后世所带来的利益,完全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虽然,修建大运河是造福百姓的好事,但是当运河修成后,最先满足其享乐欲望并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的不是百姓而是统治者,而承载那份历史责任的历代劳动者则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对苏州园林,对西湖,对钱塘江,对雷峰塔,对寒山寺……都不感兴趣的三毛,在去杭州的时候,居然选择了水路,还居然走的是大运河,也许,对这一伟大的工程,她是怀有特殊感情的。三毛一向崇拜那些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当然还有大运河。她不喜欢那些刻意的雕琢,只崇拜那些震撼心灵的伟大作品,这或许来源于她崇尚自由的性格。

三毛与“三毛”爸爸

在现今的三毛还没有出生以前,张乐平已经创造了一个叫三毛的孤儿——这个孩子和父母是无缘的。所以,这个叫三毛的女子,也就和那个叫三毛的小人儿一样,注定和父母无缘。即使是回家吧,也不过只得三天好日子而已。

——三毛《悲欢交织录——三毛故乡归》

三毛本名陈平,“三毛”是发表作品时的笔名。众人所知,还有一个叫“三毛”的小男孩儿是张乐平笔下的一个漫画人物。民国时期,“三毛”称谓享誉海内外。据说,三毛发表作品时,她之所以其他笔名不取,专取这样一个听起来有点古怪的男性化笔名,与她小时候喜爱著名漫画家张乐平所画的“三毛”系列漫画有关。

作家三毛曾经在少年时期休学过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三毛的父母亲自指导她,使得她在家中自修了中国古典文学及英语等,并开始学习钢琴、绘画。在此期间,她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以及历史书籍,以此来不断充实自己。

1959年,三毛已经16岁了。在父母的劝导下,她终于跨出家门,跟随台湾画家顾福生学习油画。老师的耐心诱导和绘画艺术的新天地,让三毛逐渐恢复了自信。从此,做一名杰出的画家就成了她梦寐以求的心愿。

然而,三毛并没有成为画家,而是成了作家。在家自修的几年,以及跟随顾福生学习油画的经历,这种各方面文化的熏陶,为三毛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机会。这期间,她完成了处女作《惑》。

一个偶然的机会,绘画老师顾福生读到了三毛的那篇散文习作《惑》,他非常欣赏三毛的文学才华,便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友人——台湾知名作家白先勇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没想到,这篇处女作,很快就在《现代文学》第15期上发表了。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让三毛激动万分。当时,她还非常自信地对一位要好的朋友说:“今天我才发现,我能当作家。”

从这个角度看,白先勇先生算得上是三毛文学之路上的“伯乐”,是他当年发现了三毛这只“千里马”。如果没有当年白先勇的慧眼识珠,说不定文学界就少了这么一个奇女子。

处女作的成功,彻底改变了三毛的人生之路。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三毛放弃了当画家的念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去。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