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灵魂去流浪(第13/19页)

这段话非常符合黛玉,亦非常符合三毛。她们都是纯真而尖锐的,她们都不愿意压抑自己的感情,她们都是真性情的女子。

同含蓄的宝姐姐相比,黛玉的感情是外现的。宝玉挨了父亲的打,宝姐姐最多有些哽咽,而黛玉却把两个眼睛哭得像个桃子一般;宝玉雨夜来访,她问打的是什么样的灯笼,嫌明瓦的不够亮,就把自己的绣球玻璃灯送给他,宝玉说自己也有一个,怕脚滑跌碎了,就没打。黛玉便说,是跌了人值钱,还是跌了灯值钱?即使在生气的时候,她也能留心到宝玉穿得单薄,这边还因吃醋和宝玉怄气,那边又亲力亲为,细心地替他戴上斗笠……

灵秀——用这个词形容黛玉再合适不过了。说起这两个字,就好像听见琉璃檐间玎玲,清越之远,却余音在耳。

娇嗔,俏语,雅谑,苦吟……在宝玉的眼里,黛玉的完满与不完满构成了无可替代的女儿之美的颠峰,那种美已与潇湘摇曳的竹影,“口角噙香对月吟”的才情,“菱花镜里形容瘦”的愁思合而为一。

可是,宝玉的多情,无缘的哀叹,黛玉真的能懂吗?恐怕她无法站在宝玉的角度上领略他那对女儿之悲的哀怜和博爱,否则她不会那样疑心。但她为什么又称得上是宝玉的真真知己呢?因为她也是这样的一个送葬人,不同的是她葬花,葬的是自己如花的青春;而宝玉葬的是女儿之逝。花也好,絮也好,自身哀叹也好,她天生所郁结的那一段情思,秋窗风雨,雨打残荷,那一段风流悲韵是和宝玉不谋而合的。

大观园的世界对于黛玉来说是陌生的,这样陌生的世界给了她孤独的感觉,她只能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宝玉身上,只怨那如意郎君是个多情种子,“相见不如不见”,分散后却又彼此眺望悲伤的背影,嘴里念叨着相思竟如一日三秋,怎叫人知茶饭滋味。她玉壶冰心,晶莹剔透,真情可跟牡丹媲美,才华亦与日月争辉。“菊花赋诗夺魁首之才气,海棠起社斗清新之高雅,纤手描摹白纸线书之淡愁”,无不诠释着她的超凡脱俗。

才女的结局一向是凄凄惨惨的,冷月葬诗魂,小说中的黛玉似乎是在一个“风露清愁”的月圆之夜自沉荷塘而逝的,黛玉应是自己主动死的,当然也是清清白白死的。她的清白而死,完成了宝玉对青春女儿的精神崇拜,她的主动求死则完成了她和宝玉对那个妖魔世界的否定与背叛。我相信三毛也是主动选择离开的,那么热爱生命的人,大概不想看到自己憔悴的一幕,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拥有永不凋零的美丽。

沿着运河去杭州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汴河怀古》

游过了苏州,三毛决定去自己的家乡浙江看看,首站便选择了杭州。自古,杭州就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杭州西湖的美景,不仅让诗人们诗兴大发,留下了许多千古名句,而且还孕育出了一段许仙与白娘子的美丽传说。

要去杭州,当然是要选择水路,这样才能在一路上尽情享受沿途的美景。三毛也是选择的水路进杭州,取道隋炀帝的大运河。

很多人只知道灵渠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除灵渠外,我国在世界内河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还有一条著名的运河,那就是世界上最长的京杭大运河,同时,他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历程最长、工程最大的运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余杭),途径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从开凿至今已有785年的历史。作为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而且,它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一项伟大奇迹。

京杭大运河最早开凿于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那时候的大运河只是个雏形,只是在扬州开凿邗沟,以通江淮。一直到战国时代才又先后开凿了大沟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而隋朝时期的运河主要以东部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后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了多枝形运河系统。后来,据说隋炀帝为了到扬州看扬州市市花——琼花,也为了南粮北运,遂开凿了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