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千山总是情(第18/19页)
印第安的乐器在制作时通常都是就地取材,非常方便,因此制作出来的乐器也比较简陋,随便捡一块儿野兽骨头或者一张野兽皮,再经过简单制作,一件乐器就完成了……在印第安人的传统音乐生活中,笛子等吹奏类的乐器可以说占据了重要地位。印第安的吹奏类乐器主要是由笛哨和号角组成,三毛提到的“给诺”(一种印第安人特有的七孔芦笛)也是其中之一:
“那个身体宽矮的印地安人,慢慢地走上了舞台,神情很安详,手中那支已经吹抚了千万次的芦笛,又被粗糙短胖的手指轻轻擦过。
灯光只照到他一个人,他的双手,缓缓地举了起来。
演奏的人,闭上了眼睛,将自己化为笛,化为曲,化为最初的世界,在那里面,一个神秘的音乐灵魂,低沉缓慢地狂流而出。
刚才的民族舞蹈和演奏再不存在,全室的饱满,是那支音色惊人浑厚的笛,交付出来的生命。
一只简单的笛子,表露了全部的情感和才华,这场演奏,是个人一生知音未得的尽情倾诉,而他竟将这份情怀,交给了一个广场上的陌生人。奏啊奏啊,那个悲苦潦倒的印地安人全身奏出了光华,这时的他,在台上,是一个真正的君王。
我凝视着这个伟大的灵魂,不能瞬眼地将他看进永恒。
不死的凤凰,你怎么藏在这儿?
那只魔笛不知什么时候停止了,整个大厅仍然在它的笼罩下不能醒来。没有掌声,不能有掌声,雨中一场因缘,对方交付出的是一次完整的生命,我,没有法子回报。”
笛子在各印第安部落的音乐中大多是用于吹奏旋律的,尤其是吹奏主旋律或是独奏时使用。
“那只笛子站出来独奏,悠长的笛声,安静了刚才的一场热闹,如泣如诉的笛,在那人站得笔直的腰脊上,吹出了一个没落印地安人悲凉的心声。他们是骄傲的,他们不是丐者,这些艺人除了金钱之外,要的是真心诚意的共鸣。那么还等什么呢?尽可能地将这份心,化做喝采,丢上去给他们吧!”
不同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本地的情况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或工艺来制做笛子。比如:西北海岸地区喜欢用骨头作为笛子原料,而更多的地区则普遍用植物的茎来制作笛子,在西南地区则盛产陶笛,卖相很好。在演奏方法,则以竖吹为主,极个别地区甚至有用鼻子吹奏的习惯,有些西南地区的印第安部落中还发现了将几支笛子捆绑在一起吹奏的现象,有点类似中国的笙。而印第安的号角类乐器大多只能发单音,主要是用于模拟动物的叫声,模拟最多的应该是犀牛或大象之类的叫声。还有些乐器是专门用来控制节奏的,被称为节奏响器或节奏性乐器,这些乐器不同于鼓类乐器外,自成一派,可以根据不同的发声特征来分类,比如:各种梆子类乐器、手摇响器以及摩擦类乐器。印第安的梆子类乐器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石条,木棍组成,用其他物体击打,然后在物体的叩击声中,就形成了特殊的音响。印第安的手摇响器种类非常之多,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制作方法,因此统计起来非常困难。有的部落是将一些物体穿孔,然后将它们串在一起,再通过摇晃产生特定的音响。也有的部落是在一些空心的果壳之中装入沙土或碎石子,通过晃动来产生所需的节奏效果。印第安的摩擦类乐器则是通过两件物体的相互磨擦而产生的特定声音,有时为了突出声音的效果,常在物体上刻有凹口。
印第安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最受人们欢迎的就是:吟唱和鼓点。印第安人传统音乐生活中除了笛子以外,最重要的乐器就是鼓,从外观上看大致可分三种,单面鼓、双面鼓以及“水鼓”。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单面鼓就是手鼓(又称铃鼓),大部分的印第安部落在表演音乐时都会用这种手鼓来作为伴奏的乐器。演奏时,印第安鼓手一手持鼓,而另一只手则拿着鼓槌敲击。不同地区的单面鼓在制作材料、外形或尺寸上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功能和作用上也是有所区别。为了使声音能传远一些,有些鼓会制作的直径很大。也有些鼓是专门用在流动演出中的,因此为了方便携带这个需要,鼓身会制作的很小。与单面鼓相比,印第安的双面鼓其流行范围就要狭窄得多了,只有少数部落或地区会使用双面鼓。“水鼓”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要在鼓体内盛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整音高。在很多地区和部落,一些体积较大的鼓经常要由几名鼓手同时演奏才行,虽然演奏的人较多,但是鼓点节奏是基本统一的。
印第安人的音乐文化与东方各民族音乐文化有些地方是相似的,尤其是与中国的音乐文化,两者之间经常有一些惊人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