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闺房记乐(第12/15页)

距离我家半里路的地方就是醋库巷,里面有个洞庭君祠堂,俗称“水仙庙”。里面有曲折的回廊,有座小亭子立在园中。每逢神仙的诞辰,每家每户都在祠中寻一所在,密密地悬挂统一样式的玻璃灯,然后在廊子中间设一宝座,两旁各置一几,上面放些花瓶,插上鲜花,陈列着来比较高低。白天只是演戏,到了晚上则各自往自家瓶花间插上蜡烛,烛光参差上下,名曰“花照”。灯光下百花争妍,宝鼎中暗香浮动,犹如龙宫夜宴一般。管事的有的以笙箫奏乐唱歌,有的烹茶聊天,围观者像蚂蚁般簇拥着,好在檐下设有栏杆来隔开。

朋友们邀请我也去插花布置,因此得以亲历这样的盛事。回到家中后,我形象地向芸描述一番,芸称赏不已,芸说:“可惜我不是男子,不能去啊!”我说:“戴上我的帽子,穿上我的衣裳,就可以扮成男子了!”于是就将芸的头发编起,再稍将眉毛描浓,然后戴上帽子,虽然微露鬓角,但还能够掩饰;穿上我的衣服后长出一寸多了,就在腰间折起来缝上,外面再套上马褂遮挡。芸问道:“脚怎么办呢?”我说:“外边有卖蝴蝶履的,各种大小都有,很容易买到,而且早晚可作拖鞋之用,岂不是一举两得吗?”陈芸听后便转忧为喜。

晚饭过后,芸打扮好了,便模仿男人姿态拱手阔步练习好一大会儿,突然又变卦说道:“我还是不去了,要是被人家识破的话就太不方便了,而且父母知道了也不好。”我怂恿她说:“庙中管事的那些人谁不知道我的脾气,即使认出来也不过一笑置之罢了。母亲现在在九妹夫家,咱们偷偷去偷偷回,他们怎么会知道呢?”芸顾镜自照,止不住大笑不已。我强挽着她的胳膊,悄悄出了门。

在庙里游逛了个遍,没有认出她是女子的人。有问是谁的,我就回答说是我的“表弟”,芸也只是拱手为礼而已。后来到了一个地方,有一妇人和一幼女在宝座后坐着,是杨姓管事人的家眷。芸跑过去想问候,身子一侧,便不自觉地拍了一下那妇人的肩膀,旁边的婢妪们站起来生气地说:“你是谁家的小子!怎么这么没规矩!”我赶紧上前找词遮掩,芸见势不妙,便脱掉帽子,翘起脚尖对众人说道:“我也是女子呀!”大家面面相觑,都非常惊讶,但马上又转怒为欢,留我俩吃了些茶点,还特意唤轿子将芸送回家。

吴江的钱师竹先生病逝,我收到父亲的来信让我去悼念。芸悄悄地对我说道:“去吴江必然经过太湖,我想和你一起去,也算开开眼界。”我高兴地说:“正忧愁一个人上路太过孤单,你如果能一起去,那实在太好了,苦恼的是没有什么理由呀!”芸说:“不妨托言回娘家去,你先上船,我稍后跟上。”我说:“假如能一起去,那么回来的时候就把船停在万年桥下,我们一起乘凉赏月,也可继续当时沧浪亭联韵的美事。”

那一天是六月十八日,早晨天气还很凉爽,我带着一个仆人先到了胥江渡口,上船等着。过了一会儿,芸果然坐一乘小轿来了。解开缆绳出发,穿过虎啸桥,便渐渐可以看到远处的帆船,几只沙鸥飞翔在空中,湖水跟蓝天几乎成了一个颜色。芸高兴地说道:“这就是所谓的太湖吧?今天见到了天地的广阔,真是不虚此生呀!想想深闺里面的女人有几个见过这样的景象呢!”我们闲聊着,没过多长时间,就看见对岸的杨柳在风中摇摆,已经到了吴江城。

我上岸到钱家拜奠完毕之后,回来船上却发现芸不在,急忙问舟子人去哪儿了。舟子指道:“没看到那桥旁柳树下,几个人在看鱼雁捕鱼吗?”原来陈芸已跟着船家女儿登上岸了。我慢慢走到芸的身后,见她香汗盈盈,斜靠在船家女儿身上,出神地看着水里的鱼鹰扑腾。我拍了一下她肩膀,说道:“衣裳都被汗湿透了!”芸回过头来对我说:“我怕钱家会有人来船上,所以暂且来这里躲避,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呀?”我笑着说:“不就是为了追捕逃犯嘛!”

我们两人相互搀扶着上船,在回程途中行至万年桥下,当时夕阳尚未落山,打开舟窗,站在船头,便觉清风徐来。两人身着罗衫,手摇纨扇,切开瓜果解暑。没过多久,晚霞映红石桥,暮烟笼罩岸柳,月亮升了起来,渔火已经布满江边了。于是我就让仆人去船尾与舟子同饮。

船家的女儿名叫素云,和我有喝过酒的交情,人也相当的不俗气,便招呼过来与芸同坐。船头不点灯火,三人对月畅饮,以射覆作为酒令。素云眨着眼睛专注地听了好久,说:“酒令我很熟悉,可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酒令,请教教我吧!”芸便举例给她讲解,可素云却始终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