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我的美貌只有自己知道(第12/21页)
中午吃完饭我妈骑车把我送去镇子上的车站,买完票把我往公交车上一放,我妈通常掉头就走,从来也不等到车子发动。我问我爸:为什么我妈不像别人的妈妈一样,抹着眼泪送孩子送到车子“绝尘而去”呢?我爸说:你怎么知道你妈妈不哭,她走得快是因为害怕你看到她哭。
回到学校的头两三天我总是特别想家,早晨醒过来发现是睡在寝室,就会躺着流会儿眼泪,时间差不多了再起床洗脸,去上课。
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晚上整宿睡不着,梦到你从上铺掉下来。”
我爸偶尔到城里来办事,就会顺便到学校来看我,一年也不超过三次。头一天给我发短信说要来,第二天从早上开始我就处在兴奋中,把作业早早写完等着。
在校门口接上我爸,我们到学校附近的馆子里吃饭,每次都点这三个菜:鱼香肉丝、东北拉皮和粉皮烤肉。我爸坐在对面看我吃得高兴。
临走时他会给我一个袋子,里面是我妈给我装的零食,店里卖的瓜子、火腿肠、娃哈哈。我在家的时候抱着这些吃个不停,我妈就一直误认为这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其实是无聊,也没别的可吃。
从十一岁离开家之后,我在他们身边的日子就只能用天计算,从每月几天,到每半年几天,最后变成每年几天。
出门在外,我从父母那里基本上得不到除生活费用之外的任何帮助,打电话给他们向来报喜不报忧,无论是学习中的苦恼,还是人生的困惑,跟父母都无法交流。我们之间的距离不只是城乡之间的几百里,还有两个时代的差距,我面临的世界他们没有经历过,渐渐地,父母在我的人生中成了饱含深情的远望身影。
这么多年下来,我早就习惯了出发,早就忘记了父母的怀抱,跟婴儿断奶类似,只要过了那一段时间,好像就会忘掉寻找,回家依然是高兴的事,但已经不是深入骨髓的本能。相反,外面的世界里有我的朋友,有我的野望,有我熟悉的日常,回家反而成了轨迹之外的反常。
去年爸爸住在广州,我出差去那里办事,顺道去家里看他,吃过午饭爸爸打车送我去机场,在出租车上他反反复复地叮嘱我一些我早已听过千万遍的话,要注意安全,看好自己的行李,天冷加衣服,我心不在焉地想着工作的事情。
我爸说着说着忽然抽泣起来,我抬头一看,他的眼泪已经流到下巴了。我当下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捏捏他的手,说:爸,爸,我会经常来看你的。你怎么了?
他只是擦干眼泪,沉默起来。
不知道是因为他们老了,所以才变得依赖我,还是他们老了,所以已经无法忍住“不舍得”。
作为被时代驱赶的异乡人,背井离乡是宿命,为了更好地生活,只能往更大更远更好的地方去。离开时父母像参天大树,可遮风挡雨,遇到难处,总会想家。等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身边才发现,父母已经渐渐老去,我必须要去为他们遮风挡雨了。
这才真的确认:原来身后真的没有人,原来真的只能自己去勇敢。
过早地就结束了留恋在父母膝头的日子,多年之后我甚至都想不起全心全意依赖他们的日子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马伊在微博谈论育儿经,说到自己以前曾按照书上写的严格训练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吃饭睡觉,早上没醒也要给孩子拉开窗帘,晚上哭了也不去哄,但后来觉得这些行为很残忍,很可笑。
她说,只要是一个成年的人就会睡一个整觉,为什么自己在孩子六个月的时候就急着用这种方式训练她,让她在夜里孤独地啼哭的时候,都无法拥有妈妈一个及时的拥抱?
看到之后我就有点感伤,像我这样过早离开家的孩子,在年少时就具备了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好像对所有事情都有方法应付。这是值得欣慰的事情吧,但我失去的是,在那些深夜啼哭的时刻,父母及时的怀抱。
《爸爸去哪儿》热播那会儿我也跟着看,五六个不超过十岁的孩子,放开爸爸的怀抱,独自一人去执行所谓的任务,爸爸还告诉他们说,不要哭,或者不许哭,你们要独立,你们要勇敢。
就像老鹰对待小鹰一样,害怕小鹰离开巢穴后无法自立,所以小鹰从小就被训练离开,并不被教导如何依赖,如何亲密,如何撒娇,如何相爱。
后来他们真的离开了,寄宿求学,或者去外地工作,只是偶尔才飞回来。
从此朝夕相处变成朝思暮想。
放学回家就能吃到妈妈做的饭,把汤和饭盛到你面前还要问你吃着烫不烫,起床起得晚了妈妈就在隔壁喊“快点,快点,要迟到了”,爸爸说今天下雨你上学记得带伞,回家之后说话有点鼻音,他们很担心你感冒,给你冲一大碗板蓝根预防,有任何不高兴他们都能及时发现,你甚至还因为被管着不能看电视,跟他们发脾气,大声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