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要和比你努力的人在一起(第16/20页)

我有时候又庆幸她留在了那里。

当我觉得疲惫不堪感慨年轻人就是苦的时候;

当我在早晨刷微博看到关于留京人群的孩子上学现状的报道的时候。

遇见她的时候我才十四岁,到现在已经十年有余。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魔法渐渐消失了,互相见证了对方的魅力消解的过程,变成平凡的人类。

我们现在的年龄,已经无法再用“长大后”来造句了。

我们的现在,就是十年前拼命想要到达的未来。

大宁,我在十年后知道了真相,原来我们并非什么英雄,我们都成长为最平凡的样子。我也在很努力地学习一些做人做事的方法,起码不会再横冲直撞。

我在北京依然漂泊忙碌,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内心已经经过了山呼海啸、沧海桑田的成长过程,去掉了最初的莽撞与自负,慢慢变得成熟,并不是让人看起来聪明机灵或者稳重世故,而是知世故决定不世故,爱生活,虽然知道它的残酷。

你和我都知道,我没有变过。

大宁,我像一朵终于不再飞翔的蒲公英一样,心里已经不再有更远的远方,最终落在了北京这个城市里,在这里努力地生根发芽,像一条鱼投入了茫茫的大海里,我也成了这个城市里某一个忙碌而平凡的身影,在某个街头,某个地铁口,为了理想的生活而沉默向上。我每天认真地读书,尽善尽美地完成每一件工作上的事,为了保持健康和好看正在坚持不懈地节食与健身,已经可以独自养活自己了,生活上的烦恼和工作上的挫折都可以应付得很好,闲暇时间用来与父母相聚,始终看起来很乐观。

心里仍然有一团火焰,这火焰因为经历过熄灭的危险反而变得更炽热。

你和我都知道,我没有变过。

还有一个月我就要满二十六岁了,今年北京的秋天跟我们十九岁时那年的秋天很相似,温度骤降,秋风作怪,风从厨房的窗子里钻进来发出一阵阵呜呼的声音,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场很早的雪,我已经把羽绒服拿出来了,时刻准备着,左手抱着右手居然也能给自己满满的安全感。

我在北京过得很好。

你在澳大利亚也要努力啊。

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的坚强多了

在豆瓣上看到一个帖子讨论“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让你坚持了下来”。

我自己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是什么时候呢?

好像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每一个一败涂地或走投无路的当下都认为是最艰难的,但是未来总向你不定期投放各种炸弹,轰炸你的底线,告诉你什么是更艰难。

十七岁的时候高考失利以为是今生最艰难的时刻,后来证明并不是;

二十岁的时候失恋,以为是今生最艰难的时刻,后来证明并不是;

工作的时候曾经犯过一个大错误以为天要塌了,以为这就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了吧,后来证明也不是。

人生永远有最艰难的选项出现,无法比较哪一段更艰难。

我可以确定的是,过去最穷的时光是哪一段。

穷可以约等于艰难。

2013年辞掉刚做没多久的工作考研,考完后回家过了个春节又回到北京等分数,心里一片茫然。

没有在工作,也没有在上学,完全是一个没有身份无处可归的流浪社会人,跟同学朋友已经足足半年没有联系,整日都在饱含焦虑地待着,沉默寡言。

父母早已经进入了脱产带娃的阶段,春节后跟着大哥飞去了广州,二哥直接出差去了三亚。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像候鸟一样飞到老家过春节,春节过后又像鸟一样飞回各自生活的地方。临走前大哥给我塞了一千块钱,我揣着这一千块钱在大年初五登上了火车回北京,暂时借住在二哥的房子里。

二哥是医生,那时候刚来北京工作,薪水微薄,租住在医院附近的一个又破又旧的小区里,楼里没有电梯,房子是那种客厅很小的旧格局,三间屋子分别住了三户人家,除了他之外还有打工的两口子、孩子在附近上学的妈妈和姥姥。客厅常年没有光,一盏昏昏黄黄的灯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亮着,厨房的桌子和煤气灶上沉淀着经年不除的污垢,三户人家轮流做饭,油烟永远也散不干净。厕所的马桶脏兮兮的,墙上挂着三个马桶圈,上厕所之前要摘下来自己家的马桶圈铺上,没人愿意擦马桶。二哥住的那间屋子很狭小,需要坐在床上用电脑,衣服洗好挂在屋顶上。

这不是最难忍的,最难忍的是热水器坏了,中介不来修,三家租户也不愿意自己掏钱,所以连澡都不能洗。

到了北京后我就一直盘算着一千块钱怎么花,花完了不是不可以再跟大哥要,但是他已经养了我四年,从内心讲我已经不想再跟他多要一分钱了。工作一时半会儿找不到,过两周二哥就会回来,怀孕的二嫂要来北京跟他同住,在这之前我必须找个住的地方,饭要吃,澡要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