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我不惧怕成为这样“强硬”的姑娘(第6/12页)
过去做不到的事,不代表将来做不到。只要你还没死,你就有机会增加自己的能力。
你可以否定此刻的自己,但不能否定的是,每个人都有变强的可能。
我为什么总是充满动力
妈妈生日的时候,我带妈妈去商场吃饭,路过金银首饰柜台,妈妈停下来,在服务员热情的推销下,取了一对金耳环试戴,我和服务员都说很漂亮,但是她对着镜子照了一下就摘下来,摆手说,不合适,再看看。
服务员语气有点不高兴:“怎么就不好看了,多适合您啊。双十二正好可以打折,趁便宜买一对,以后再想买就不是这个价格了。”
妈妈有点尴尬,拉起我的手,说,走吧,不好看。
我说,买了吧,看得出来你很喜欢。然后我不理会她的阻挠,掏出卡,果断付款。
买了之后妈妈立刻就把耳环戴上,眉开眼笑。她是真的很喜欢,跟她同龄的老太太,几乎人人都有一对金耳环,她也想买,但是不敢说,怕花钱。
出商场门的时候,我暗暗地想,一定要好好努力,然后毫不犹豫地给妈妈买所有她喜欢的东西。
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俗气的动力。
父母为了我,付出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很差,但是父母还是咬牙给我买所有其他小朋友都有的东西。记得班上刚兴起电子词典的时候,妈妈不知道从哪里了解到这个是辅助英语学习的东西,在商场里来回转悠了好几圈,咨询了很多品牌,最后还是狠心给我买了一台几乎是最贵的,于是平时衣着打扮都很不入流的我,捧着班上最先进的一台电子词典。
每次我想起这些细节,都几欲落泪。
总有人跟我抱怨,说自己没有动力。
怎么会没有动力呢?
我愿意拿我全部的努力,来安慰和回馈父母为我而劳碌的一生,给父母花钱,是我最高兴的事情之一,是我奋斗的最大动力之一。即便我没有梦想,即便我渺小普通,即便我面对许多事情无能为力,我也不能停止努力,因为想要做一个能够把父母照顾得很好的人。
每当我想起他们日益佝偻的身影,每当我看到他们充满期待和担忧的眼睛,就会觉得充满无穷动力,就会觉得自己所做的努力,是全世界最有意义的事情。
朋友是一家教育媒体的记者。
一天晚上来我家吃饭,兴冲冲地跟我说,最近采访了一群特别牛×的人,十一个人的公益团队,给住校的留守儿童录了一千多个睡前故事,只要老师伸出手指按一下按钮,学校的小喇叭就会开始广播,这些故事让孩子们不再流着眼泪孤独入睡,就像她采访稿的标题所说的那样。
这个项目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令人意外的是,还增进了孩子们之间的友谊,由于听过故事的孩子可以讲给其他人听,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并且这群孩子的写作能力也明显增强,他们可以把故事的素材写进作文里。
她发稿的那一天,在朋友圈里发了好长的一段文字,说这是一群非常了不起的人,说自己在采访的时候其实很焦虑,怕写不出来他们做得有多好。文字下的链接里是四万多字的采访文字,一口气读下来,荡气回肠。她的稿子,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个项目,更多的款项将被捐出,更多的孩子将会得到帮助。
总有人跟我抱怨,说自己没有动力。
怎么会没有动力呢?
这个世界,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的改变,每当有一个人因为我们的努力而幸运了一点,快乐了一点,内心就会充满了力量和继续下去的勇气。
亲戚家的妹妹想要去赫尔辛基留学。
她从上大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在关注学校网站上对外交换的信息,去赫尔辛基交换需要托福考到九十分,需要在大三的上半学期申请,她从大二就开始准备托福考试,可是乡镇高中毕业的她英语底子太薄,即便很努力还是不行,第一次考差了两分,第二次考比第一次更差,只有八十五分。
于是她又开始准备第三次考试。
那段时间她把所有社交活动都推掉了,我路过她学校去找她吃饭,打电话给她,她在图书馆,说自己刚刚啃了一个饼,不饿,不去吃了,等考完了再来找我。彼时她的室友都在寝室泡着打游戏,看小说,翘课,只有她,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坚持晨读和去图书馆上自习。
第三次考托福,她考了九十九分。
大三上学期,她终于申请到了芬兰的交换生。
把消息告诉她爸爸的时候,她爸吓了一跳,为难地问她需要准备多少钱。
她很详尽地把情况一条条地告诉她爸,说,不需要学费,生活费按国内水准给她就行,她自己这三年里攒了不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