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我不惧怕成为这样“强硬”的姑娘(第4/12页)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否忘记和放弃了“另外世界”;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否甘心放下“幻想”,安安全全、庸庸碌碌地过一生。
孙少平自始至终都看起来很“平凡”,在这本书的开头,他是个农村来的穷学生,连学校的“丙”等菜都吃不起,只能吃高粱面的黄馍馍。在这本书的结尾,他是一个身有残疾的煤矿工人。
但他好像始终没有放弃追求“另外世界”。
出门砍柴的他躲在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直到天黑,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当满窑的工人都熟睡后,他倒在烂被子里,满怀激动地阅读着《牛虻》,甚至忍不住念出了声音:“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正在翻查一大堆讲道的文稿……”
人的身体会被生活劳役,会被琐事困扰,会被苦难折磨,但仍然能够在精神意志的引领下突破一切既定的现实,寻找另外的世界。
在我这里,甘于“平凡”就是对于自己再也没有想象了,是“够了”“认了”“不要了”,就和别人都一样吧。
考上大学后,熬夜打游戏,跟好朋友研究凑单买衣服免运费,这种平凡不快乐吗?快乐。
只是你对自己还有想象吗?
工作后,加班到深夜时一脸疲惫地打开手机叫车回家,这种平凡不充实吗?充实。
只是你对自己还有想象吗?
婚后,围着灶台忙不迭地为全家人做晚餐,这种平凡不幸福吗?幸福。
只是你对自己还有想象吗?
如果躺在现世中拥抱安稳,我们之于世界,犹如尘埃依附于土地,找到了最合适和最不显眼的位置,舒服地待着,消耗自己的时光兑换享受,流年似水过。
然而我过这一生,不仅希望自己舒服,还希望自己牛×。
我要把对自己所有的想象都实现。
这是一个很较劲的生活方式:总是妄图超越那个被眼下环境塑造的自己,始终避免跟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人变得都一样,不停地去探索、去发现自己身上的新可能,不停地去创造更棒的东西,不停地蜕变而始终如新。
经常问问自己,你还可以怎么样?
这是更加有力和强劲的生活方式。
你否定的只是现在的我而已
大二找实习工作的时候我给自己做了一份简历,这份简历大体看起来跟别的简历没什么不同,无非是姓名、电话、教育背景、实践经历等内容,只是在这份简历的页脚处,我写了下面这段话:
如果有人否定我的话,也只是否定现在的我,我一直在变得更好,他们并不知道我最终能够成为的样子。
这句话伴随了我很多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想出来的这句话,常常这样想事情,是我时时保有信心的法宝。
刷TED时看到卡罗尔·德韦克教授讲述固定型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教授说,成长型思维的人面对挑战和错误会积极应对,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这一切只是过程。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却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失败就是失败,失败就是对自己的否定。
我肯定是属于成长型思维的人,因为我特别相信未来。
现在很胖,以后会瘦啊。现在很丑,以后会美啊。现在没钱,以后会有啊。现在没能力,以后还会变强大啊。
我有一个闺密,暗恋了男神三年,从大二到大四。
为什么就到大四呢?因为后来他们在一起了。
大二时她是一个体重近一百三十斤的胖子,还好死不死长了一脸痘痘,用她的话说是“洗脸时硌手”,衣着打扮更是一团糟,冬天出门羽绒服往身上一裹连内衣都懒得穿,翘课是家常便饭,最爱做的就是窝在寝室看言情小说,整宿整宿地看,但凡有点名气的作品都逃不过她的法眼,整个言情小说界作品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她看的速度,于是她经常愁眉苦脸地处于书荒状态,这对她来说是大学生活中第二难受的事情,第一难受的事情是外卖不能上宿舍楼。
有一天她们寝室有个姑娘恋爱了,要请寝室人吃饭。
在饭桌上,她就遇见男神了,男神是室友男朋友的室友。
陌上人如玉,君子世无双。读过很多言情小说的我的闺密这样形容男神。
闺密说,这样的人,她连想都不配想。
她在我面前犯了几次花痴,我跟她开过几次玩笑,我们就再也没提过男神了,大三开始的时候,她告诉我她要考研,她读的是三本学校,想报考北师大研究生。
她把她站的账号告诉我,让我把密码改掉不要告诉她,接着就去考研自习室占位置开始备考,每次给她发信息,她都是在食堂或者自习室。
我们有小半年的时间没有见,考研完了之后约见面,她简直把我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