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走向成功,只需要五步(第13/16页)
老师说,只要好好学习,你就一定能考上。
努力、好好学习跟考上好大学之间的联系不够强。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细化目标,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实现目标的途径给找出来,清楚每一个任务的作用。
如果有人告诉我,只要你背下来这十本书,就能考上清华,只要你能把这一百张卷子上的题吃透,你就能考上北大,我就很愿意干。
如果对于达成目标的路径和期限很清楚,那么当我伏案奋笔疾书的时候,我知道我做的那些题就能让我考上清华北大,我知道自己进行到了什么阶段,还有多少没有完成。这样当我努力的时候就不会像一只蚂蚁在大海里游泳一样,没方向没边际总想放弃,而是像千米赛跑,即便我耐力很差,也可以看着重点坚持下去。
准备研究生考试时,我就曾试图把达成目标的任务都明确下来。在复习前先设定理想分数,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列出来,后面标明它们在过去被考的概率,然后像小坦克碾轧一样,一批一批地消灭掉,这过程居然还有点爽呢。
只有当一个目标有明确的实现途径时,我们才有动力去做,尤其是当很清楚自己的行动对于目标的作用时,那么就会更加积极主动。
而且,当我们手上有许多目标时,最有动力完成的一般是已经找出实现方法的那个。就比如我最近手头上有三个目标,写完这本书、减肥、学习心理学。
我每天睁开眼睛最想为完成哪一个目标而努力呢?是“写完这本书”。
少吃一顿饭和锻炼十分钟,对于最终目标体重的作用很难看到。
心理学知识太广泛,一直没有去划定范围,列任务,学起来头绪不够清楚。
只有写书,目标是十二万字,每完成一篇,就能看到字数的增加,那一刻心里充满喜悦,所以干劲十足。
再比如说想要有钱这个目标。
大家都很想有钱,那么,你想有多少钱?
我想年薪一百万,但我现在只是一个餐厅服务员,不想下海干微商,也没有能力想出更好的办法。
好,看一下周围谁的年薪是一百万,餐厅经理的年薪是不是一百万?如果不是,那个隔壁高级餐厅的经理是不是?
找出这个人,然后看一下成为他、取代他需要做哪几件事,包括需要学习哪些东西,需要掌握什么资源,需要升几级,怎么做会更快,把过程清晰地写出来。
这样每多做一件事,就会知道自己离一百万更近了,比那些整日做着暴富梦的同事行动力强多了。
第二,从想做的事情开始做。
为什么我们明知道自己应该去写论文,但是即便在时间已经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还是会忍不住刷微博?
因为写论文是“难”的,刷微博是“简单”的,写论文是“无趣”的,刷微博是“好玩”的。我们喜欢做那些简单的、直接的事情。
但是刷微博一时爽,过后负罪感非常强。
怎么办呢?
当你坐在图书馆时,内心非常难受,明明是来写论文的,但是根本不想打开电脑,写论文实在是太烦了,一点头绪也没有。
这时候你跟自己商量一下:今天上午不写论文也可以,能不能列一个提纲?能不能做一点不费脑子的工作,比如调整一下格式?
一般情况下,等你做完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好像没那么排斥写论文了。
学习这两个字太讨厌了。
中国学生听到这两个字,第一反应就是不愉快。
不想学习是正常的,但是你也可以从今天应该学习的内容中,找一部分不那么讨厌的工作来做。
这是我近几年用得最好的一个技巧。
每次要开始做一件我非常不想做的事情时,就从一件比较想做的事情开始,或者从那件事情中比较简单的一部分开始。
我告诉自己,既然不想做,那么起码把这个简单的活干了吧,多做一点是一点。
但是往往做完这件简单的事情之后,在成就感的刺激下,我能够再接再厉地去做那件非常不想做的事情。
当我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也用这个技巧。
比如写东西写得很累,写到了很难的部分,实在不想写了,以前我就会直接放下手头的工作去放飞自我,然后就回不来了。
现在我会在做不下去的时候,换一个简单的任务来做,做完之后休息一会儿,回头再去做那个难的,发现也可以做下去。
这里面的原理是什么,我也说不太清楚,但是确实好用。
第三,如果能及时看到行动的反馈,坚持起来就会更容易。
这个方法是被《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提示的。
《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说,玩家之所以能把几乎每一款游戏都越玩越好,是因为他们能够得到持续的反馈。这种瞬时的积极反馈让玩家更加努力,更成功地完成艰巨的挑战。把我们本来就喜欢的事情变得更像游戏,它能让我们做得更好,让我们把目光放得更为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