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走向成功,只需要五步(第12/16页)
我很喜欢读这一段,喜欢这个学习的过程。
有进益,有阻碍,开始时没想太多,完成后才惊觉自己神功大成,反而有点落寞。
天地万物,岁月穿行,都不重要,全部忽略。
只有认真的自己,带着滴水穿石的耐心。
人生中最重要的成就,背后都必然有一段这样忘我的经历。
克服懒癌:如何让勤奋小人打败懒惰小人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把一群四岁多的孩子分别留在单独的房间里,给他们每人一颗棉花糖并且告诉他们:如果十五分钟后我回来发现这颗棉花糖还在这儿,你会再得到一颗,这样你就有两颗了。
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把棉花糖吃掉了,他们实在忍不住,毕竟棉花糖的诱惑对一个四岁多的孩子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抵挡的。
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着没有吃。
这些没吃的小孩在监控视频里来回走动,焦虑地扯自己的裙子,捂上眼睛,钻到桌子底下玩耍,使用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他们坚持到了最后,最终得到了奖赏。
很多年之后,研究人员发现,没有吃棉花糖的小孩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非常成功,而那些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大部分都出现了一些问题。
TED(网易公开课)上有这个视频8,心理学家说,成功最重要的就是“延迟享受”的能力。也就是自律。
那些自控力强的人并不是不喜欢打游戏或者看电影,也知道玩手机刷爱豆视频很有意思,但是他们有能力控制自己把这种放松或者放纵放在完成任务以后。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毁掉自己的生活和自信的:提前享受,延迟工作,最后导致无法完成工作或者干脆放弃。
我在上大学时,有一阵子确实感觉自己大脑中的勤奋小人死掉了。
高考前可以早晨五点起床开始背书,上了大学反而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对学习没有兴趣,就拿美剧和综艺来填补空虚。
总是下定决心,但是毫无改变,也曾一度努力,却坚持不下去。
学习之外的那些诱惑,就像是实验里的棉花糖,让人无法抵抗。
改变,确实不是下定决心就可以的。
懒惰,也不只是简单的缺乏动力。
不信的话,你可以回想那些听了励志讲座之后动力爆棚的时刻,大多时候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对吗?你也可以回想一下,在课堂上听到老师表扬那些作业写得好的人时,自己暗暗下过多少决心,以后一定不拖延,然而下一次写作业还是拖到了草草应付的局面。
有人总是烦恼:我没有学习的动力怎么办?
动力不足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谁也不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鸡血爆满。
动力的不可靠,正是因为它的不可持续性,所以不能依赖它。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更有效和可靠的武器,来和懒惰做斗争。
在我们的大脑中,确实有一个勤奋小人和一个懒惰小人。
《自控力》这本书里提到过,前额皮质就是那个勤奋小人。
通俗地说,我们大脑中有一块区域,能够在吃糖和健身之间,让你控制住自己短期的吃糖欲望,去为长期目标奋斗,而另外的一些区域,会让你不知不觉地按照自己的本能和习惯做事。
这说明,人天生就有自控力,并不是只有懒的天性。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内心觉得很振奋。
如何提高自控力,克服拖延,快速开始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长久坚持?
下面这些方法,是我自己适用并且觉得有效的。
第一,一定要找到实现目标的明确途径,清楚每一个行动的作用和效果,这样才会愿意行动起来。
并不是有了目标,就有动力。
就拿高考举例,班上近百人,都是想要考个好大学,考出好成绩,大家都有目标。
按照成绩和努力程度推测,基本上可以判定有些人在高考中不会有一个满意的结果,有些人是想努力,但是底子差,悟性低,根本不知道具体怎么下手,久而久之就成了差生。还有些人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应该完成老师留的作业,但是他们动力不足,说起来只能怪自己懒,也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甚至有些人会干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事情,由于看不到效果就觉得疲倦了。其中最离谱的错误是长期偏科,或者看到难题躲过去,做过的错题丢一边。这是我始终不能明白的事情。试问,我们学习不就是为了在高考考场上多做对几道题吗?天天学习自己会的东西有什么用呢?那些难的、错的、弱的才是重点,搞定它们,才能在考场上多一分胜出的概率。
父母说,只要努力,你就能考上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