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提高心智,和时间做朋友(第11/13页)

其实,我个人并不相信什么职业规划。也许是我机会不好。当年我从大学毕业的时候,身边没有什么职业的咨询人,自己也迷迷糊糊到不知道应该去问谁的地步。而到了今天,身边净是著名的、资深的职业规划大师,竟然也没谁给我出这方面的主意。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有一些人竟然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计划,而后一丝不苟地执行下去——当年读《基督山伯爵》的时候就觉得故事中的人物牛就牛在这里。再后来,看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再次觉得这样牛逼的人物必然存在于这世界的某个角落,但是,反正不是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总觉得我自己没办法不随波逐流。上大学的时候流行读双学位,于是我也跑到吉大混了个什么《国际经济与关系》专业的第二学位……可从毕业到今天,别说这个第二学位的证书,就是原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也一次都没有用过。那个时候,还流行大四学生考驾照,当然我也想办法弄了些钱跑去学了一个,当时同班同学们都很羡慕——可毕业之后赚钱很多的时候,发现自己总是在几个城市之间穿梭,买车是完全没必要的事情;后来终于安定了,发现还是打车更方便、更有效率,于是至今没有用过那本驾照,算算,已经12年没有年检了……

许多年前,崔健被采访时说的一句话瞬间打醒了我。他说,“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听到这句话,我突然一身鸡皮疙瘩。审视了一下自己,发现自己的所有计划无一例外最终不能兑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的计划总是很长远。我想,估计是因为小说和电影看太多了,忘了自己是谁了。

然而,痛定思痛之后,我还是觉得,无论变化多快,计划总应该是有的。只不过,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变化。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以自身的情况,究竟适合制定多久的计划呢?换言之,每个计划的期限究竟应该设为多久才可能用我平凡甚至平庸的能力和天分顺利实施呢?

我尝试过一年,发现自己竟然连一年的计划都没能力完成,于是,再一次平静接受自己天分平平的事实的同时,一口气把期限缩短到一个星期。终于发现:如果一个计划的期限只有一个星期,我是很容易坚持,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地完成的。这个发现令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发现我还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竟然可以慢慢把期限延长,两个星期、一个月,甚至竟然可以制定一个季度的计划了!

直到快30岁了,我才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制定计划的期限延长到一年。到今天,我也依然使用一年作为计划制定的最长期限。7年前(2000年)我用了半年时间准备各种考试而后跑到新东方应聘;几经周折终于开始在新东方讲课,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把自己变成国外部被学生评价为最好的老师;3年后,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离开新东方——因为创业需要很多很多的准备;之后竟然发现一年时间根本不够,于是又用了一年的时间认真寻找方向;我刚刚制定完这一年里我要做的事情都有哪些……(说来好笑,这么多年来,对我来讲,每年的愚人节是我一年的开始)。

计划是必需的,目标当然应该是确定的。一般来讲,越是短期的目标,越容易清晰。越是清晰的目标越容易实现。理想固然应该是有的,但是,理想这东西往往太过遥远,乃至于我们总是看不清楚。不过还好,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把每一步都走好,踩得足够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既然看都看不到,就不用花时间去想了,想了也没用。用各种方法保持乐观就好——乐观是靠努力和挣扎才可以获得的经验。

所以,我只是朴素地用自己的经验得出适合自己的结论:没有谁能给我做职业规划。除了我固执的个性使得我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验告诉我的硬道理是: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阅读总是能带来愉悦。正在想这件事儿的时候,Google搜索引擎给我带来的一篇文章里提到斯坦福大学的约翰·克拉姆博兹,写了一本书《运气并非偶然》(Luck is no accident)。在这本书中提到自己的时候,他说:“我的一生以及整个事业都在被不可预期的事件影响着。”而他的调查发现,在35岁的时候仍然在做自己18岁的时候最想做的事情的人,在整个样本群体中占的比例甚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