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提高心智,和时间做朋友(第10/13页)

我用上面的例子说明问题,也是事出有因的。有一次,有位同学来问我对他出国留学的可能性的看法。在我仔细了解了他的现状、目标以及他所拥有的可准备时间之后,告诉他说:“你想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这样的飞跃,是不可能的。我告诉你,你的情况,至少还需要两年时间。”我看到他惊讶的表情,但没有理会我的话,我只好接着说:“我看,你还是别浪费时间了,去做些实际的事情吧。”

原本以“事事鼓励他人”为乐的我,这一次泼的不是冷水,也肯定是满满一盆水。这位同学露出失望的表情,不甘心地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几百年前人们都不相信人可以飞上天,到现在不都已经证明他们是愚蠢的了么?”我只好苦笑,“你能活多少年?你刚刚不还跟我说,你只有六个月时间么?我让你用两年时间,你却又说不可能……”那位同学的愤怒突然发作,几乎是对我吼:“我看你根本不配做老师,一点忙都帮不上,没用!”我想,我应该闭嘴了。

我知道那位同学的愤怒,本质上并非针对我,只是那一瞬间他被现实打击到了失控的地步。我不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善意的安慰或者鼓励”和“虚伪”或者“欺骗”有什么分别。他生气不是因为我说了实话,是因为没听到他想要听到的话。然而,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样活生生的拒绝现实的例子,我想,任何一个冷静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有一天变成那个样子。

其实,对大多数人来讲,所需要做的事情几乎都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按照正态分布规律来看,仅有1%不到的人有机会去追求那样令所有人仰望的目标。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讲,证明我的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a.已经有人做到了;b.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然而,就这么两个简单的衡量标准,也需要多少做些说明。“已经有人做到了”,并不一定就能说明我也能做到。我还要想他在多长时间做到的?通过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确实根本无法超越的?我的相对优势在哪里?我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些方式弥补我的相对缺陷?也许还要问更多的问题,才能够确定我的目标确实是现实并且可行的。

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地那么简单。更多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尴尬是,如果我们不开始行动,根本就无从判断目标是不是确实可行,或者反过来,目标是不是确实不可行。于是,往往只有开始行动了之后,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行动过程中,发现既定的目标确实是不现实的、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废不仅并不意味着失败,还意味着该决策者是无比理智的。

时间的浪费,往往是因为a.目标不现实或者目前暂时尚不可行;b.为了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实施策略有误。所以,为了不浪费时间,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先仔细审视这两个条件。总是有人告诫我们凡事儿应该“三思而后行”,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到底应该把什么东西思考起码三遍?我的经验是,行动之前,反复思考——要远远多于仅仅三遍——上述两个条件会大大减少时间的浪费。

事实上,“浪费时间”是相对于“成功、失败”,对可悲结局更加简洁明了、准确直观,并且更加意义深远的描述。“浪费时间”这个说法是基于过程的,“成功失败”这个说法是基于结果的。对一个血肉之躯的人来说,最终的结果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死亡。失败从来都不是结果,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人来讲,失败并不意味着死亡。人做事的时候,成也好、败也罢,通常还是要继续活下去。活下去,就意味着还要不停地做很多其他的事。之所以人们总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估计是来自朴素的体验:一个人失败经历得多,经验就相对更丰富,而后就少犯错。——前提是,经验最好在自己死掉之前对自己起些作用。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有一次在某高校开讲座,顺带说起我的职业跨度实在太大:上大学学会计,毕业之后做销售,多年以后竟然跑到新东方教英语,现在做一个自由工作者……我不知道我将来会做什么,反正,我知道的是,我今后肯定还会做一些别说身边的人甚至连我自己都会比较惊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