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村庄 十 华南茂(第3/8页)

“陈总,这是我的朋友,”春明主动说。陈总的脑袋转了十五度,刚好我进入他的视线范围。他微笑着跟我握手,仿佛这一刻我才出现。他们是来深圳和经销商谈合约的。第一站是一家店面办公室,他们在一堆标着“瓷砖胶”和“防水材料”的桶中间坐等。等啊等。现在是早上十点,谢老板已经迟到了。

这就是在中国做生意的规则:决不提前计划。决不关手机。决不守时。

春明向一个在办公室工作的年轻女子打探情况,以此打发时间。“我们进来的时候,刚看到一大批德高产品出去,”她说了一个竞争对手的品牌。

“是的。”

“去哪里了呢?建筑工地么?”

“是的,”女子说了一个项目的名字。

“这个产品卖得很不错,是不是?”

“是的。”

“你刚来,对吗?”春明问。

“上个月来的。”

陈总放下正在读的报纸。“这个月销售怎么样?”

“很不错,”女子回答说。

“可你才来了一个月,”他说,“你怎么知道销售‘很不错’?”女子脸红了,什么也没说。

陈总问春明在东莞有没有找到适合开新店面的地方。她描述了几个可能的地段,陈总继续看着报纸,眼睛都不朝她的方向瞄,偶尔从嘴边冒出几个问题。春明还在回答的时候,他掏出手机开始拨号。这让她明白,谈话结束了。

谢老板迟到了一个小时,他穿着褐色的西装外套,不配套的黑色西装裤子,吹嘘说客户欠了他九十万元。他对春明和陈总说想要放弃零售不做了。春明说那他得先把完整的客户名单交出来。作为反击,谢老板开始攻击春明公司产品的质量问题。他拿过一块瓷砖,用一块小石头在表面上划了一道明显的印痕。“你看?质量不好。”这个表演看来早有操练;瓷砖上布满了许多陈旧的划痕。

春明马上为瓷砖辩解。“这只是样品。”

“这就是真的瓷砖。”

陈总靠在椅子上,大模大样地吸着万宝路,丝毫没有让谁分享一支烟的意思。他只要开口,多半是打断春明的话。

“我们起草一份合约……”

“合约不重要。最重要是我们把客户名单列出来。”

我想象着,如果有人介绍春明跟陈总相亲,她会怎么说。

他跟我说话的时候,全程都不看我的眼睛!

他穿褐色衬衫配灰西装!

他素质太低了!

但他是老板,因此她缄口不言。

那天下午,春明和她老板去拜访另一个经销商。他们跟对方约好,去建材商城罗老板的店里见面,但他们没找到。他们找的是卖涂料的店,但其实罗老板的店是卖水龙头和门把手的。这是另一条商业规则:疯狂扩大门类,多种经营。

春明宣称他们愿意给他深圳的独家零售权。罗老板很感兴趣。

“你的销售量都输入电脑么?”春明问。

“不,”罗老板说。“我们的销售人员就在市场里。一下去他们就知道情况怎么样了。”

“不一定,”春明说。“你得有准确的数字,才能清楚知道销售情况。”

罗老板什么也没说。别留下书面记录。

陈总发话了。“这些水龙头就别做了吧?”他问。“摆在这里形象不对。”

“这我做不到,”罗老板看起来挺为难地说。“水龙头是我们销售量的大头。”

春明问罗老板他的销售目标是多少,但她的老板又一次打断了她。“这可以以后再算。”作为领导人,陈总看起来表现出许多不称职的特征。但当我读到《方与圆》这本书时,才发现书中的成功法则恰恰描述了他的行为。

面对面而坐时,谁先转移视线,谁就获得主动权。

要保持头上有光圈,提升自己的重要性,你必须尽量少露面。让一个称职的下属代替你出现。只有当一切都搞定时,你才最终出面拍板。

这天完工前春明还得再去一片工地,约见两个同事接着现场解决问题:一个客户抱怨说他们公司的底层涂层——在刷涂料前先刷在建筑物表面的东西——太粉了:这个项目的工头正在开会。春明对我说,将来有一天这个地方将生长出一片高档公寓的丛林。傍晚的阳光将他们的身影拖得很长,春明和同事们谈起他们老家的村庄。就像童年一样记忆中的乡村已经永远消失了。

在老家,我们家后面紧挨着一片坟地。死了很久的人我不害怕。但刚刚埋进去的……

在我们村,我家后面也有片坟地。我亲眼看见过蓝色的鬼火从一个坟头跳到另一个坟头去了。他们说那是人的魂儿。

你多长时间回一次家?

我已经八年没回家了。

工头终于到了,大家聚在刷过底料的一面墙边。墙摸上去光滑干燥,完全正常。春明掌控了局面。“有时候,一批货跟另一批可能会有点细微差别。质量有点不同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