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迷失的少年未成年人犯罪(第9/15页)
在警方调查的时候,玛丽再一次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上次玛丽说自己杀了人,而这次则准确地告知了拜恩死亡的地点,对此,警方不得不重新审视玛丽和这两起案件的关联。要知道,当巧合接二连三地出现的时候,那就不再是巧合了。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警方才恍然发现自己之前竟然错过了多么重要的线索。
在马丁·布朗死后,玛丽的表现十分异常。她经常尖叫称自己就是杀人凶手,但大人们都不以为意,而其他的小孩则一直在嘲笑她。大概在没有是非观的孩子们心中,能做到常人不能做的事情都是非常有面子的,甚至包括杀人。所以在他们看来,玛丽一定是为了有面子才故意这么说的,因此才会毫不吝惜地去嘲笑和讥讽她。
不仅如此,玛丽那“要命”的恶作剧一直没有停止。在拜恩死亡的前几天,她曾经跑到拜恩家里,告诉他的家人拜恩被罗拉勒死了,一边说还一边模仿着被某个人勒住脖子的样子。当时,人们已经有些习惯这个爱搞恶作剧的女孩了,所以根本没人在意。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几天之后拜恩真的被勒死了!
此后,更多的信息被挖掘了出来,这个从小缺乏家庭管教的女孩一直有着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她曾经把一个3岁的男孩推下楼梯,摔得头破血流;还曾经袭击过3个女孩子,使劲地扼住她们的脖子。尽管办案的警官们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深深的不可思议,但现实情况却让他们不得不把作案嫌疑放在这两个小女孩身上。罗拉也是嫌疑犯之一,因为她一直和玛丽一起行动,并且在两起悲剧发生之后同样显得无比兴奋。
在拜恩的葬礼上,一名警察曾经看到了令他毛骨悚然的一幕:玛丽的表情不同于大人们的悲伤和其他小孩子的不明所以,而是一直盯着棺材兴奋地笑着,还在不停地搓手。在那一瞬间,这名警官甚至生出一种立刻逃离现场的恐惧。
毕竟都是小孩子,在警方确立目标之后,真相很快就水落石出了。罗拉在得知玛丽告诉拜恩的家人是自己杀死了拜恩之后,也不甘示弱地向警方“告密”了。她告诉警察是玛丽杀死了拜恩,并且带着自己去看了拜恩的尸体,还警告自己不许告诉任何人。
而玛丽在经历了刚见到警察时的惊慌失措后很快就冷静了下来,她一口否认了罗拉的证词,讲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经过:“我、罗拉还有拜恩在铁路边一起玩耍,但不知道为什么罗拉和拜恩发生了争吵。然后罗拉突然开始疯了一样地掐着拜恩的脖子,还不停地撞他的头。我想上前劝阻,却被罗拉赶走了。她还威胁我不许把这件事说出去,否则就掐我的脖子。”
原本要好到形影不离的两个女孩突然之间变成了仇人。在被捕的第一天,两个人就把拘留室闹了个鸡飞狗跳。警方不得已只好把两个人分开关押,但她们依旧隔着铁门不停地臭骂着对方。即便是在之后的庭审过程中,两个人也严重地互相敌视,每当其中一人指控另一人的罪行时,被指控的一方就会异常暴躁。
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两个人在庭审当中的表情和反应却总是惊人地一致。根据守卫的回忆,在关押期间,玛丽还曾用十分恶毒的话语咒骂过自己的母亲。于是,一起轰动整个英国的案件就这样传开了——两个未成年女孩因涉嫌谋杀被起诉,当时的玛丽年仅10岁,而罗拉也才刚13岁而已。
经过鉴定,马丁和拜恩的尸体上都留有玛丽的衣服纤维,而拜恩的鞋子上还有罗拉的衣服纤维。再加上其他证据的比对,罗拉是否有罪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而玛丽的罪名却已经坐实了,她确实杀害了两个小男孩。
面对起诉,玛丽显得非常冷静,而罗拉却一度因惊慌而失态,大声咒骂着所有人。玛丽在法庭上的冷静表现令在场的人吃惊,即便在多年以后翻阅卷宗的犯罪心理学专家也无法完全解读出玛丽当时的心态。根据当年经办此案的工作人员回忆,玛丽是一个异常早熟而聪明的孩子,但她的言行却时常令人意外甚至恐惧。
事实上,玛丽原本是可以获得陪审团的同情的。她的父亲比利·贝尔是一个盗窃惯犯,母亲则是一个妓女。为了能够领到政府发给单亲家庭的救济金,玛丽不得不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叔叔。根据周围邻居的证词,玛丽的家只是一座没有任何温暖可言的空房子,唯一能够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经常对着路人狂吠的小狗。
在玛丽更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其实是不愿意抚养她的。贝蒂把玛丽四处送人,先后送给了亲戚、收养家庭等,但都没能成功。因为没有大人的照顾,玛丽小的时候经常会尿床,母亲贝蒂非但不认为这是自己的过失,反而恶语相向,不停地责骂和羞辱她。不仅如此,她的母亲还把尿湿的床单拿到外面去和邻居一起取笑她,这使得她一度非常害怕睡觉,害怕自己又会在睡梦中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