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天魔煞 第六章 唐太宗之死迷局(第8/9页)
她说的都是她家皇室之事,那是真正的“如数家珍”。特别是最后提及的大哥“重润”,便是皇帝李显的长子,韦皇后亲生,也是安乐一母同胞的亲大哥,出生才一个月便被唐高宗立为皇太孙。但在武周朝晚期,因与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夫魏王武延基等私下议论张易之兄弟恣意出入内宫,十九岁的李重润被他的亲奶奶武则天责令杖击而死。
袁昇也不由听得心惊,这些事并非高级机密,坊间尽皆知晓,但忽然将这些看似平常的“意外”,与一个天大的阴谋联系在一处,而且各处榫头贴合得如此恰当,不由得让人心惊肉跳。
“不对,最初的时间对不上!”安乐忽又想起什么,沉吟道,“这假冒的娑婆寐是在太宗晚年才进宫的,但太子李承乾谋逆被废,则是多年之前的事了吧?怎能认为太子被废,是天魔煞的锋芒所致?”
“娑婆寐确是在贞观二十二年才进宫炼丹,而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则是贞观十七年的事。”袁昇的嘴角咧出一丝苦笑,“但你想过没有,知机子布置天魔煞,又哪里会等到贞观二十二年才动手?”
“你是说……”安乐沉吟,“在那本《宣逸录》上记载,太宗皇帝夜梦不安,应是贞观十七年的事,此后又在贞观十七年建凌烟阁。那么说,知机子布置天魔煞,定然是在贞观十七年前……”
袁昇点头,沉沉道:“知机子为了给其主李建成报仇,苦心孤诣地布置了天魔煞,直指大唐国祚,最先当其锋者便是太子李承乾,在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后,太宗皇帝也开始神魂不安,不得不命国师袁天罡作法,这便是太极宫三清殿内蚩尤井镇符法阵的由来。
“而国师袁天罡的镇符法阵布成,天魔煞的势力减损,太宗皇帝始终没有大碍,知机子不得不搜寻其他机会,终于在贞观二十二年,让他发现了胡僧娑婆寐这一个天赐良机。知机子曾纵横西域多年,通晓天竺语言和道术,加上他出神入化的易容神术,斩杀并冒充战俘中一个并不起眼的胡僧,自然神不知鬼不觉。
“何况他李代桃僵入宫之后,身周还有一批潜伏已久的魔宗秘门异人相助。我相信,他初入太极宫后,为了取得太宗的信任,一定对完善镇符法阵提出了一些建议。想那天魔煞本就是知机子亲自设置的,要想解除邪煞,岂不是手到擒来。于是他小试身手,太宗则日益安泰,自然对他信赖日甚。这是真正的剑走偏锋兵行险道,国师袁天罡当时正在四处搜寻这位死敌,但他决计想不到,魔尊知机子居然会易容为一个胡僧潜入了深宫。
“不错,这座丹阁的原始使命,很可能就是假娑婆寐奉皇命所布置的一座驱邪法阵。”袁昇轻拍着丹炉,“这也是丹阁会被保存至今的缘由,整座丹阁都是一个法阵,用以镇驱邪煞!但知机子所做的一切,终是要图穷匕见的。这匕首却是两把!第一把匕首,就是最后献给太宗皇帝的丹药……”
安乐公主惊得脸色煞白,吸了口冷气道:“所以……太宗皇帝的死……”
“绝非我们所知的误吞丹药,而是源于知机子精心策划的谋杀!”袁昇一字字地道。
这一刻,深冬子夜的风都停息了,阁内悄寂得能听到屋外落叶的声音。
这很可能是大唐开国以来最大而又最恐怖的秘闻,千古一帝李世民的死居然源于一场谋杀,而在这谋杀背后,更牵连着一道干连大唐国运的邪煞迷局。
良久,袁昇才郁郁地叹了口气道:“是的,这甚至是一场无比完美的谋杀……”
如果不是化身娑婆寐的知机子按捺不住,竟在那丹炉内留下了得意扬扬的小诗,只怕连袁昇也会百思不得其解。这个秘密终将永远埋藏。
安乐愤愤地道:“这杀人者假娑婆寐呢,最终还逍遥法外,得享天年?”
袁昇缓缓摇头道:“知机子的结局未必便是这么逍遥,他很可能已经战死了。”
“这魔头战死了?”安乐大喜,“是谁杀了他?”
“这绢上留言说了——虽有灞上战约,大丈夫死亦何惧,看来他马上就要遇到一场生死之战,能让知机子用‘死亦何惧’四字来形容,可知对手必然也是一位手眼通天的大宗师。我甚至觉得,也许正是这位劲敌神通广大,让知机子察觉到了巨大危险,生死之际,他才留下这道薄绢,向有缘的后人宣示其功。
“依照知机子的秉性来推算,他这薄绢必是留给魔宗后人,只待这些秘门清士来日依照他留下的线索来寻得此绢。但一直到六十年后的今天,才由我们找到这薄绢,可见后来知机子给魔宗秘门留下的线索无故中断了。这只有一种解释,他在此后的生死之战中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