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案实录之一 死亡签名(第13/37页)

快走到门口时,沈恕忽然说:“你为什么找我来说这件事?你在怀疑你师父,是不是?”他的声音很低,却像是炸雷般在我耳边响起,我的手搭在门把手上,愣了半天,不知该接话还是什么也不顾,径直逃出门去。

最终我还是转过身来,面向沈恕,激动得满脸通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快步走到他面前,声音低沉却十分急促地说:“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我的意思是,以他的学问水准和丰富的鉴定经验,绝对不该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我翻阅过他从前的枪伤检验报告,非常专业,有些甚至堪称法医领域的经典之作。可是,这份报告,这一份,更像是有意犯错,意图要掩盖什么。”我一口气吐出心中纠缠的困惑和疑虑,随着眼泪一起流淌。

沈恕点点头,说:“谢谢你,淑心,谢谢你的诚实和勇敢,也谢谢你对我的信任。为了查案需要,也为了你的人身安全,以后的事都交给我处理,你不要再向第三个人提起。”我表示同意,事实上我也只能同意,一个刚入行的小法医,要和自己的顶头上司作对,我想我是疯了。沈恕主动把责任揽过去,我求之不得。

10

2001年8月21日。小雨。

楚原晚报社。

在重案队的持续不懈努力下,一片混沌的黑暗终于被撕开一条条细微的裂口,有些许光亮透了进来。虽然那光亮遥远、飘忽、不可捉摸,却毕竟让人们看到了一线希望。

楚原晚报的社长秦书琪打电话来,汇报了一个重要情况:晚报的首席记者陶英在近期表现反常,迟到早退明显增多,上班时心不在焉,写的稿子逻辑混乱,前言不搭后语,漏洞百出。当然他以前的业务水平也不怎么样,不过最近更加大失水准,编辑们怨声不断,已经有几个人向秦书琪反应过了。秦书琪起初也没太往心里去,因为陶英是报社的元老,自由散漫惯了,大家都惹不起,能躲就躲。可是陶英却主动来找秦书琪,旁敲侧击地非要打听连环杀人案的细节和侦破进展。秦书琪虽然官僚,这点警觉性还是有的,察觉到陶英的种种可疑之处,就和重案队通了气。

管巍记录了秦书琪反应的情况,向沈恕汇报。沈恕当下决定说:“这个陶英的态度和表现都很可疑,他现在处于情绪波动时期,再争取一步,就能把他拉过来。我们这就去楚原晚报走一趟,当面和他谈谈。老管,你帮我查一查陶英的背景,越详细越好。楚原晚报那里,我带于银宝去就好了。”

陶英年约五十岁左右,矮胖,皮肤白而腻,与他的性别和年龄都不相称。他对穿衣不怎么讲究,松垮肥大的黑西装配一双泛黄的白球鞋,头发乱蓬蓬的,一看就知道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没有规律的人。沈恕和于银宝通过楚原晚报总编室约谈他,他俩就在一间小会议室的沙发上坐等。

陶英见到两张陌生面孔,立即警觉起来:“你们是干什么的?找我有什么事?”

沈恕向他表明身份,陶英的脸马上撂下来,劈头盖脸地说:“你们是不是阴魂不散地缠上我了,再重申一遍,我对你们的事既不感兴趣,也毫不知情,你们已经破坏了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请你们不要再来无故骚扰我。”陶英甩下几句狠话,转身就向外走。

沈恕在后面唤醒他说:“雨季就要过去,从凶手的作案习惯来看,他很可能在近期还要再杀一个人,而这个人又极有可能是楚原晚报的员工,无论这人和你有没有关系,我都希望你能积极和警方合作,避免他惨遭杀害。”

已经冲到会议室门口的陶英迟疑着停下来,看上去他对凶手将继续作案还是很在乎的,但他的语气依然生硬:“我对你们说的这个人一无所知,怎么能帮到你?”

沈恕诚恳地说:“配合调查,就是在帮我们,也是在帮助下一个受害人。请相信警方的办案能力和信心。”然后又像哲人似的加上一句:“该来的终究要面对,躲是躲不掉的。”

陶英在门前犹豫了约一分钟,走回来坐在两名警察对面:“说说吧,你们想问什么?”

沈恕直截了当地说:“据我所知,你在楚原日报工作期间做过一段娱乐记者,一定知道话剧导演苏南的名字。”

陶英皱眉说:“对不起,从没听说过什么苏南苏北。能上楚原日报娱乐版面的,除去关系户,就是大明星,像苏南这种小角色,我们从来不关注。”

沈恕见他才有些心理活动,却一听到苏南的名字就急忙撇清关系,知道他们背后隐藏的秘密一定非同小可。但他也清楚,与陶英沟通绝不能操之过急。一来陶英不是犯罪嫌疑人,不能对他使用刑侦、审问等严苛的手段;二来陶英不同于警方日常打交道的各路对手,他有一定的文化和社会地位,个性又有些刚愎自用,这样的人往往认死理,外人很难敲开他的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