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第8/14页)

  魏冉闻言答道:“回大王话,和氏璧号称楚国镇国之宝,楚王一直藏在深宫,秘不示人。臣当年虽有楚公子之名,也只在楚威王将玉璧赐给令尹昭阳时见过一次。”

  他对这天下共传之宝似乎并无太大兴趣,只略略一看,便转手递给了身旁的泾阳君赵市。

  众大臣传看完毕,一齐上前道贺,连呼“万岁”。

  秦昭襄王十分得意,叫道:“楚国太子、春申君,你们不妨也上来开开眼界。你二人出生之时,和氏璧已经失踪,这可是出自你们楚国的宝器,难道不好奇么?”

  赵国使臣这才知道站在最下首的华服少年原来是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熊完,他身旁三十岁出头的男子则是著名的春申君黄歇,与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四公子中,平原君和信陵君地位最尊,都是国君之子,孟尝君则是齐相之子,唯有春申君是平民出身,由此可见黄歇此人才华学识何等出众。他原本是楚顷襄王熊横为太子时的伴读,熊横在秦国做人质时杀死了秦国大夫,全靠黄歇以身代罪才逃回了楚国,黄歇因此事差点被秦人处死。后来熊横即位,亦倾心回报,重用黄歇,拜为太傅,封为春申君,专门负责教导太子熊完。熊完到秦国为人质,黄歇亦主动要求随侍。

  熊完才十一岁年纪,脸色苍白,身形不足,看起来病恹恹的样子,听到秦昭襄王呼叫,只是本能地转头去看黄歇,显是对这位太傅极是依恋。

  黄歇忙出列道:“和氏璧出产于楚国,曾是楚国镇国之宝,而今却归秦国所有,是秦国之宝器,楚国不敢再觊觎。”

  秦昭襄王闻之欣悦,哈哈笑道:“好,说得好!从此和氏璧就是秦国之宝器。”招手叫过内侍,命道:“将和氏璧包好,送去后宫给美人观看。”

  蔺相如见秦昭襄王迟迟不提十五座城池的话头,心想不妙,忙上前奏道:“这块和氏璧虽然名贵,可也有点小毛病,玉璧上有点瑕疵,不容易瞧出来,让臣来指给大王看。”

  玉工汲恩闻言先是一愣,正要说话,忽见赵奢正朝自己怒目而视,心中一惊,又将已经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秦昭襄王却是信以为真,忙吩咐内侍把和氏璧传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玉璧,往后侧退了几步,快步靠近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道:“大王,各位秦国大臣,和氏璧是天下至宝,秦国大王为了要得到它,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本来赵国有人认为秦国自负强大,毫无凭证地索取玉璧,担心玉璧到了秦国,赵国却得不到十五座城池。”

  秦昭襄王急道:“一派胡言,寡人是秦国大王,怎么会不讲信用?”

  蔺相如道:“臣也这样认为。昔日秦国任用商鞅变法,商鞅为取信于民,派人在市集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告知百姓说,只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立赏十金。但却无人相信。商鞅将悬赏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人扛起木头到北门,果然获得五十金。商君此举,无非表示秦国令出必行,绝不欺骗,所以才有了‘徙木立信’的佳话。秦国也得以推行新法,‘信’字可谓是秦国强大的根本。”

  秦昭襄王笑道:“先生说得极是。”

  蔺相如面色却越来越严肃,道:“臣决计相信大王是诚信之君。布衣之交,相互之间还讲信用,何况万乘大国的君主?因此我国的国君特意吃了五天的斋,然后才派臣来奉送和氏璧,对大王已经恭敬到极点。今天大王召见臣,态度倨傲,坐着接受玉璧,让左右传看,又想叫后宫美人玩弄,可见是毫无诚心。臣已经知道大王没有交换十五座城池的意思,所以又把和氏璧拿回来。如果大王想要用武力威逼,臣的脑袋就会和这块和氏璧一同撞碎在柱子上,宁死也不让秦国得到玉璧!”一边说着,一边举起和氏璧,瞪大眼睛,怒气冲冲,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大殿上忽起变故,两旁秦臣和侍卫都来不及上前阻止,不由得面面相觑。

  白起拔出长剑,架在赵奢颈中,喝道:“赵国使臣,你好大的胆子,敢在秦国大殿上要挟大王。快些放下玉璧,向大王请罪,不然我就杀了你的副使。”手上加劲,剑刃陷入肉中,登时有血线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