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第7/14页)

  自蔺相如一行进入秦国境内起,白起便以保护和氏璧的名义,亲自带兵护送,表面虽然还算客气,但一路严格限制赵国使臣的自由,不令跟外人接触,情形跟押送差不了多少。

  赵奢对这位成名后大肆进攻母国楚国的“人屠”并无好印象,见他来意不善,当即挺身挡在蔺相如面前,喝道:“白将军想要做什么?”白起道:“奉大王之命,要搜查赵国使者身上,以防你们私藏兵刃,心怀不轨。”

  赵奢道:“我们的兵器已被磁门吸走,身上再无兵刃。”

  白起摇了摇头,道:“这里是秦国,可不是你说了算。来人,搜身!”

  赵奢还要再抗议,蔺相如忙止住他,道:“我们问心无愧,就让他们搜吧。”

  秦士卒一拥而上,两人夹住一人,往蔺相如等人身上仔细摸索了一遍,这才道:“禀报将军,没有发现。”

  白起道:“使者君手中的盒子也要搜。”蔺相如道:“慢着!这木盒里面盛装的是和氏璧,贵国大王还没有看过,将军真想先睹为快么?”

  毕戎忙道:“木盒就算了。万一出了差错,可不好向大王交代。”

  毕戎是相国魏冉的弟弟,魏冉则对白起有知遇之恩,既然他开口圆场,白起也就算了,当即让赵国侍从等候在台下,只领着蔺相如、赵奢二人上来章台。

  众人脱掉鞋履,登上台阶。在殿外等了一会儿,有内侍出来,阴阳怪气地叫道:“大王宣赵国使臣进殿。”

  07

  章台大殿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芬芳之气,大约是因为梁木都是木兰木的缘故。地面光滑坚硬,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暗红色。东、西两边的墙壁上有墨绘的几何纹图案,挂着许多黑色的壁带,令幽深的殿堂多了许多凝重的气氛。

  大殿中的设施完善,殿侧不但设有冷藏食品的竖井和取暖的土炉,还有倾水池、陶水道、渗井等,相当于一套完整的供水、排水系统。整座殿堂严肃不华,质朴实用,正是秦国国风的体现。

  秦国的重臣如相国魏冉、内史向寿、将军司马错、泾阳君赵市、高陵君赵显等人均已候在殿中。

  秦昭襄王坐在正首,他宽宽的额头,高高的颧骨,细长的眼睛,短小的下巴颏,脸色灰黄。这位国君已经四十二岁,早过了不惑之年,却依旧未能掌握实权,秦国国政仍然在母亲江芈一党手中。长期不得志的郁闷明显写在他的脸上,然而当他看到蔺相如双手捧着木盒进来时,眼睛里一下子有了难以言喻的光彩。

  毕戎道:“大王,赵国使臣到。”

  蔺相如与赵奢上前行礼,通报了姓名。秦昭襄王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和氏璧,一改平日说话细声慢气的习惯,连连摆手道:“使臣不必多礼,和氏璧带来了吗?”

  蔺相如道:“带来了。”将木盒交给赵奢,自己打开盒盖,取出锦缎包着的玉璧。大殿中响起一片惊叹之声。

  秦昭襄王忙命内侍奉上玉璧,见玉璧洁白无瑕,很是高兴,忙命道:“来人,带玉工上殿。”

  应声上殿的却是昔日赵王城的玉工汲恩,他见到蔺相如在场,颇感难为情,侧过头去,佯作不识。

  秦昭襄王招手叫道:“玉工,你来鉴定一下,看这玉璧是不是和氏璧。”汲恩道:“诺。”上前仔细察看了一番,即躬身:“恭喜大王,这的确是真的和氏璧。”

  秦昭襄王抚摸着和氏璧,口中啧啧叹息,又命内侍将玉璧交给左右群臣传看,笑道:“相国,你在楚国王宫长大,应该见过和氏璧,你来看看这玉璧是不是真的和氏璧。”

  相国魏冉本是楚国公子,当年一度与太子熊槐也就是后来的楚怀王争夺储君之位。华容夫人被刺杀后,有谣言说,公子冉并非楚威王亲生之子,而是华容夫人与魏国公子魏翰所生。后来公子冉被当做姊姊江芈的随嫁人员,一路来到秦国,等于从此被楚国放逐。他愤恨之下,改熊氏为魏氏,表示从此不再是楚国公子。不过他虽然改了姓氏,隐有自认为魏国公子的意思,但对魏国也从来没有客气过,一再兴兵,连续数年攻打韩、魏,两国被迫割地求和。